日前,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陈秀山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愿景与行动》的发布,有三大亮点:
大手笔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是由国家多个部委联合、由国家高层指示下的大手笔顶层设计,其涵盖范围广,贯穿了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如此宏大的经济愿景,也只能由顶层来设计才可达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目的。
明确清晰的路线图。《愿景与行动》构建了“一带一路”发展的明确路线图,这不再是概念性的规划。通过对整体框架的描述、合作重点与机制的确立、对不同实施阶段的划分,使“一带一路”的具体落实有了明确方向。
改变国际经济秩序、规则。要实现“一带一路”的推进,达到真正的互联互通、共同发展,需要有庞大的金融机构支撑。而拥有如此庞大的金融机构,不论是对我国的崛起也好,还是对我国在国际上逐渐把握战略控制的主导地位也好,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前,对于推进“一带一路”,诸多专家学者认为战略重点在于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而根据发布的《愿景与行动》来看, 此次“一带一路”重点除基建之外,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多个重大议题均包含在这一规划中。
陈秀山分析说,从《愿景与行动》来看可将此次“一带一路”的推进重点归纳为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共同的市场发展三方面。
其中,金融机构为基础设施与共同市场的构建提供资金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则为“一带一路”的发展提供稳健的落脚点,共同市场作为“一带一路”的运作空间,将提供更盛大、更效率、更省时的交流合作空间,彼此之间相辅相成。
总之,当前世界经济融合加速发展,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我国积极利用现有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携手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
然而,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我们还不能盲目乐观。陈秀山说,真正实现如此宏大的战略规划构想并非一朝一夕,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会暴露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不可盲目乐观,要对挑战给予足够的准备。
从国际角度看,“一带一路”的推进涉及到对国家的考验,即如何协调各国利益,达到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等多层次融合发展、互惠互利是重点。
陈秀山表示,“一带一路”是世纪工程,并不是三、五年就能实现。它囊括了整个亚洲大陆,涉及到庞大的区域和多个国家的利益,在合作重点方面,仅基础设施建设就是繁大的工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进行落实。如此,在面对众多国家的利益冲突和许多不确定因素时,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应稳步推进,健全合作机制。
从国家角度看,“一带一路”的建设不能完全归为国家行为,应是市场与国家逐步推进、共同行动的局面。国家应健全协调机制,来对“一带一路”进行综合预测、随时调整发展方向,推进相应措施。
陈秀山认为,推进“一带一路”关键是市场化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完全用国家的行政手段和规划来实现如此庞大的战略构想。应是在市场化的基础上,各国各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取得利益共享的局面。
陈秀山说,在“一带一路”最初的规划实施起步阶段,需要国家制定规划和政策以明确发展路线图,协调国家间的利益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但是,在此后的落实过程中,还是要市场化来拯救。所以,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大量的企业市场主体参与进来,而不仅仅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
“从总体上来看,世界格局仍然是机遇大于挑战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刘勇认为,沿线、沿路有些区域与国家由于世界经济格局和自身体制原因限制发展,但其实际上还是求发展的。从世界市场形势来看,总体环境是友好的,有些风险难以把控,只能通过增强意识,把风险减少到最低。一方面要善于抓住机遇,另一方面则要提高对风险的重视程度,建立预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