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信息

Warning: mkdir(): Permission denied 在 boost_mkdir() (行 1407/var/www/html/sites/all/modules/boost/boost.module).

自贸区金融创新难在哪

    要实现金融创新,必须有强大的贸易基础,当贸易形成强大吸引力时,辅之以制度、机制及市场化改革的配套措施,自贸区试点才能有出路。



  2014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广东、天津、福建再设立三个自由贸易园区,这是上海自贸区试点一年多来经验的推广,也是国家深化改革的战略之举。



  根据要求,新获批的自贸区以上海自贸区的试点内容为主体,同时兼具地方特色,以期形成互补和对比试验,为全面深化改革积累新经验。



  自贸区被称作“改革的试验田”,这意味着改革创新是自贸区试点的第一要务,而绝非像过去的保税区、经济特区那般形成特殊的优惠政策洼地。



  试点一年多来,外界对上海自贸区的评价不一,既有“点赞”,也有“拍砖”。不少人认为,尽管上海自贸区在政府职能转变、贸易便利化方面成绩明显,但在金融创新方面的力度仍然不足,尤其是备受关注的资本项目开放、利率市场化等方面步伐缓慢。



  目前业界对试验资本项目开放、利率市场化的呼声很高。而政府出于谨慎、安全的考虑,也可能会放缓这些领域的开放进度。由于实行“境内关外”的政策,企业进入自贸区后,将处于一个“大市场、小政府”的监管环境。在定价机制层面,自贸区的产品与服务价格某种程度上会参考区外乃至境外的资产价格,最终形成一种混合的价格机制。而无论是跨境融资、资本项目开放还是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创新的开放力度越大,尾随的风险也可能越大,这是自贸区金融改革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具体来看,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海外资金回流到境内,首先会在自贸区形成一个离岸市场,实现资本项下的自由流动;只是高流动性的区内资本非常不好控制,若是金融监管跟不上,原先仅在自贸区范围开展的试点项目扩散至其他地区,可能引发金融不稳定因素。例如,在前海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当地政府有意推进深港两地的双向跨境人民币贷款,期望借助香港地区低成本的人民币资金支持前海开发。但笔者了解到的一种情况是:银行业以“内保外贷”等方式获取香港借贷资金的时候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套利风险,许多借贷行为发生于关联企业之间,转贷风险潜滋暗长;若任由此等风险继续累积,对内地信贷市场或将造成冲击。



  自贸区如果放开利率、汇率管制,就不能不顾及其中可能出现的套利、套汇风险,如何在区内外利率“双轨制”的情况下确保区内外有限渗透、风险可控是一道难题。



  自贸区在金融方面的先行先试承载了太多人的诉求与厚望。尽管社会各界对金融创新的诉求强烈,但自贸区试点路长且艰,绝非朝夕可成。而所有这些未尽之事,都将是各地自贸区接下来努力的方向。仍需注意的是,金融改革并非空洞之举,还须与产业紧密结合。



  事实上,要实现金融创新,必须有强大的贸易基础,当贸易形成强大吸引力时,辅之以制度、机制及市场化改革的配套措施,自贸区试点才能有出路。



  在自贸区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实体经济的基础性作用,毕竟金融服务的集聚要以产业集聚为依托。这种产业集聚不能拘泥于自贸区内现有的产业布局,而应结合自贸区辐射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将国内、国际市场的相关上下游产业引入自贸区,最终推动金融服务的集聚。



  可以说,自贸区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并非局限于某一固定区域,而是与全球产业体系、国际化的金融服务业态、国际先进的贸易规则相对接。



  作为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平台,自贸区的各项金融创新最终需要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避免金融创新过于注重金融工具及产品的创新,忽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义。



  同样,自贸区试点中的贸易投资便利化与自由化离开了金融创新也是一句空话,因为贸易投资便利的首要条件是资金的自由流动,而这与前面提及的货币兑换自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息息相关。眼下,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但相配套的金融领域创新亟待破题。



  放眼未来,自贸区作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一个桥梁,可以吸引全球的“金凤凰”参与到我国经济建设当中,并分享改革红利。未来,在创新金融服务、引进高端金融业态等实践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供持续的、高素质的、成本适中的国际化金融人才亦是各地自贸区必须面临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