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长:加快发展湾区经济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摘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全球形势变化,统筹国际国内发展,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广东要主动作为”的指示,积极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加快发展湾区经济,推动建设粤港澳世界一流湾区,努力为“一带一路”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湾区经济 “一带一路” 海上丝绸之路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湾区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

 

湾区经济是以海港为依托、以湾区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拥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经济形态,具有高度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全球化持续推进,经济要素加快向湾区集聚,逐步形成了以纽约、东京、旧金山为典型代表的世界级经济集群。这三大湾区均是重要的金融中心、创新中心、航运中心,对全球产业调整升级、高端要素配置、创新发展等产生强大引领和带动作用。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意义

 

发挥粤港澳独特优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区域增长极辐射带动能力,可以更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筑更强大经济纽带的重要支撑。”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我国打造陆海统筹、东西互济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粤港澳地处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要冲,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第一外贸大市、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首个以城市为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沿线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推动粤港澳一流湾区经济发展,有助于形成区域发展合力,深化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为“一带一路”提供更强大支撑。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是积极服务泛珠合作,增创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的重要举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优化全国经济发展布局,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作出新的部署。经过多年发展,粤港澳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泛珠经济体核心区域和“一带一路”规划的重点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世界级的海港群、空港群,2014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7000万标准箱,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约1.4亿人次,进出口贸易额约1.5万亿美元。经济总量超过1.4万亿美元,约是旧金山湾区的2倍,与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差距进一步缩小,具备了比肩世界发达湾区的条件和基础。加快发展湾区经济,促进区域内要素合理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湾区经济国际竞争力,在服务“一带一路”中促进泛珠共同发展。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是服务国家南海战略,促进环南海经济圈发展的重要推手。南海位处世界航运要冲,能源资源丰富,战略地位突出,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中之重。目前南海局势错综复杂,不稳定、 不确定因素增多。粤港澳作为我国距离南海最近的经济发达区域,海洋经济总规模达1.23万亿元,连续20年位居全国首位,海洋电子信息业发达,是我国三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之一、国家重要的海洋科研技术经济平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有利于加快南海资源开发利用,促进环南海经济圈发展,可以为国家经略南海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是立足于全球坐标系,实现更高质量更高能级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要求我们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做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改革开放30多年来,粤港澳区域协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群。深圳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2014年经济总量约为2600亿美元,名列世界城市前25位。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就是以全新视野,谋划粤港澳区域发展,在新的国际化坐标下,实现更高层次全球经济合作,努力推动粤港澳迈入世界一流湾区行列。

 

深圳发展湾区经济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既需要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也需要粤港澳之间的协调互动,更需要中心城市的积极作为。深圳作为粤港澳湾区重要中心城市,发展湾区经济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要求,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把握世界经济和国际湾区发展新趋势,充分发挥湾区、特区双优势,紧紧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及前海开发开放平台”的改革主攻方向,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发展理念,集聚高端资源,强化创新驱动,突出开放发展,提升核心功能,努力建设创新能力卓越、产业层级高端、交通网络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辐射功能强大的一流湾区城市,打造湾区国际名城,为实施国家战略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着力提升湾区经济综合实力,打造服务“一带一路”的重要引擎。以建设前海蛇口片区自由贸易园区为契机,推动深化粤港澳开放合作,落实CEPA及补充协议和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政策的有关安排,促进互利共赢,巩固提升粤港澳世界级经济中心地位。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培育航空航天、海洋经济、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完善总部经济政策,加快总部基地建设,推动总部经济集聚发展。发挥深圳产业、技术、资金等方面优势,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支持在沿线国家设立产业园区,合作开发市场、资源、能源,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提高以品牌、服务、标准为核心的出口优势,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和举办沿线国家专业展会,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抓住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鼓励企业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深圳经济发展质量和综合实力,形成“一带一路”重要极核。

 

加快建设国际创新中心,增强服务“一带一路”创新发展能力。充分发挥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势,着力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积极推动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综合创新,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和要素,增强源头创新能力。积极争取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载体,不断增强创新支撑能力。积极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和顶尖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下一代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命信息、超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核心技术产权和国际技术标准。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快速发展,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再上新台阶。继续实施“千人计划”和“孔雀计划”,重点引进与培养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团队,打造全球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加强与旧金山湾区等国际一流湾区创新合作,支持与沿线国家互设研究机构、技术转移和科技服务等机构,组织开展科技联合攻关,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网络,共同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技术、产业、金融和商业模式创新跨界融合,促进大众创新,打造创客之城。鼓励创投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打造亚洲最大创投中心,增强对沿线国家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着力构建海港、空港、信息港“三港联动”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加快推进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合作共建,形成便捷高效的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努力打造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城市。加快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推进深圳机场T4航站楼及第三跑道规划建设,支持深圳企业参与沿线国家机场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新增通达沿线国家的航班航线,构建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城市“4小时航空圈”,携手香港打造空中丝绸之路大通道。强化深圳远洋枢纽港功能,加快推进盐田港东西港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拓展和完善国际班轮航线,提高货物中转比重,推动深圳港成为“一带一路”海铁联运枢纽,深港共建亚太地区国际航运服务中心。鼓励引导招商集团等企业推进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国际合作,主动参与境外港口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增强在全球航运网络中的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智慧城市、无线城市建设,超前布局和建设一流信息基础设施,增强数据处理能力,加快建成全球信息网络的核心节点,构筑“网上丝绸之路”。加快推进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重点公路、铁路建设,鼓励发展海铁联运,着力打造服务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出海通道。

 

积极搭建文化交流桥梁,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互信互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拓宽与沿线城市交流广度和深度,把深圳打造成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联系纽带。全面加强与沿线城市交流合作,构建友城网络,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支持举办有全球影响力的高层论坛及文化、体育、展览等活动,把前海合作论坛打造成“一带一路”合作的新亮点。积极推动与世界著名湾区城市深度合作,探索成立湾区城市联盟,共同促进全球湾区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突出加强智库、社会团体、青年等友好交流,积极拓展侨团商会联系合作,广泛开展民间交流往来。积极吸引更多知名大学来深办学,加快推进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高校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交流合作,打造面向东南亚的教育中心。充分发挥深圳文博会等高水平展会作用,推动形成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良性互动格局。完善国际旅游合作机制,探索与沿线国家共建旅游合作区,积极开发深圳与沿线国家的旅游线路,加快太子港邮轮母港等本地旅游资源开发,打造高端旅游目的地。

 

打造服务南海开发的战略基地,深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洋经济合作。深圳地处南中国海滨,与东南亚国家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距离东南亚最近的发达城市。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海洋领域合作。打造海洋经济产业基地,落实国家关于南海开发的策略,围绕深海资源开发,加强与海西经济区、北部湾地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合作,共同发展海洋运输、物流仓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岛开发、旅游装备、邮轮旅游等产业,不断培育壮大新兴海洋产业、集约发展高端临海产业,携手打造海洋经济合作示范区。打造海洋科研的创新基地,加快发展海洋科技,围绕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打造国家级南海开发和深海研究公共技术平台,提升深海油气、海底矿产等海洋资源的开发能力。建设国家级海洋工程基地和南海海洋科技中心。建设南海开发的后勤基地,重点提升深海工程装备、大中型船舶、专用飞机等大型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制造、维修能力,为南海开发提供专业化服务。积极参与中国南方海上油气田生产指挥中心建设,争取南海油气开发相关企业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