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湾区经济,是深圳市委市政府超前谋划,主动落实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重大举措。准确把握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和湾区经济的本质特征、发展路径,对于我们在新起点上抢抓新机遇、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竞争合作、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
去年10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东盟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内容就是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它蕴含三个战略基点:
基点一:抓住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契机,促进亚洲繁荣。在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新兴市场蓬勃兴起的背景下,以经济合作为主轴抢占区域发展主导权,打造利益共同体,以繁荣的亚洲代替纷争的亚洲。2008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23.6%上升到2013年的50%,FDI(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由2007年32%上升到2012年的58%。新兴市场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全球经济重心加速东移。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凝聚亚洲国家共识,密切经贸往来,扩大共同利益,巩固和发展亚洲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实现亚洲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基点二:以合作共赢来应对威胁挑战,维护亚洲和平。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既是经济战略,更是国家和地区安全战略,以经济影响力增强政治、外交和安全影响力,以和平战略应对围堵挑战、化解军事挑衅、确保地区安全,以世界性大国地位在区域发展和稳定中发挥主导作用。随着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在经济上推出TPP和TTIP,并加强在亚太的直接军事存在,以“小多边机制”强化东亚、东南亚同盟体系,企图拼凑“亚洲版北约”,有的国家幻想用围堵遏制中国现代化进程,制造热点,挑起事端,我国周边安全面临极大威胁和挑战。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就是要深化与东南亚交流合作,以合作代替对抗,实现互利共赢,构建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基点三:以“一带一路”为战略支点,构建“三大主轴”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十八大以来,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发达国家开放合作、金砖国家开放合作、周边国家开放合作为主轴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上世纪80年代,主要强调对发达国家开放,以承接产业转移、引进管理和技术为主要特征。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崛起为世界制造业大国,资源保障和市场开拓的任务凸显,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去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凸显对周边国家开放,就是发挥我们与周边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优势,加强开放合作,在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中共创“钻石十年”。
深圳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抉择
发展湾区经济,既是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作用,积极落实中央对外开放战略的需要,也是深圳抢抓机遇,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1、发展湾区经济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撑。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是按照比较成本理论,通过货物和服务贸易,降低区域内的产品和服务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深圳拥有大量高科技产品、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口和最大流量的陆路口岸,是中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这为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聚焦湾区经济,就是要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以更大体量经济规模纳入世界经济版图,为海上丝绸之路打造辐射带动能力更加强大的战略支点。
2、发展湾区经济是新时期继续发挥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深圳视察时,要求我们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做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经济特区成立伊始就承担着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试验田和排头兵使命,聚焦湾区经济,就是在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先行的优势,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探索改革开放的新路径、新模式,担负起新一轮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历史使命。
3、发展湾区经济是深化粤港澳区域合作新的强大动力。粤港澳合作不仅促进了港澳繁荣稳定,也推动了珠三角地区蓬勃发展,粤港澳已经成为世界最具活力的城市群。但粤港澳合作主体毕竟制度不同、体制机制不同,也存在内部协调不力,部分领域合作进程缓慢等现象。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亟需新的思路深化区域合作。发展湾区经济就是突出开放创新、协调互动和互利共赢,这为粤港澳合作提供了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4、发展湾区经济是抢抓机遇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经济总量名列世界城市前30位,但也面临资源有限、空间不足等突出问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深圳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东南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潜力,我国连续4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2013年双边贸易额约4400亿美元,预计2020年将达10000亿美元。发展湾区经济就是要抢抓这一历史机遇,用新的思维、新的视角谋划未来发展,用新的理念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提高产品和服务竞争力,实现更高质量、更高能级发展,推动深圳早日迈入世界先进城市行列。
湾区经济的内涵和五个关键要素
湾区经济现象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人们关注,但缺乏统一定义和经济学原理分析。我们追求的湾区经济是指依托世界级港口(群),发挥地理和生态环境优势,背靠湾区广阔腹地,开放创新、集聚发展、产业发达、功能强大、区域协同,具有世界影响的区域经济。世界上以生态环境优良、自然风景秀丽而著称的湾区有旧金山湾、悉尼双水湾等八大湾区。但对世界经济版图具有重大影响的湾区经济主要是东京、纽约、旧金山等。分析比较这些著名湾区的经济发展,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和关键要素。
1、高度开放。湾区经济因港而生、依湾而兴,具有天然的开放属性,开放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优势。国际大港是大陆最先与世界相连的地方,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运成为对外交流中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承担了超过2/3的国际贸易运量。港口作为连接内陆和国际市场的重要节点,只有开放才能货畅其流。湾区经济兴盛得益于率先接轨世界经济,港口城市作为对外开放的门户,最先吸纳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同时,吸纳大量外来人口,成为世界不同民族文化荟萃的窗口,形成了开放包容的移民文化。纽约外籍居民来自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占总人口的40%,形成了世界不同文明相互融合的集合体。
2、创新引领。创新是湾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湾区城市在对外开放中,汇集最新的信息和人才资源,激发了创新活力,催生了创新机构,涌现出大批创新成果,成为全球创新引领的先锋城市。农业文明时代,港口发展初期,为满足货物运输的需要,产生了专业的装卸、运输、补给、维修等服务业。工业文明时代,形成了依赖于大规模港口运输的临港工业,大规模制造成为港口城市新的生产形态,贸易、金融等新兴业态率先形成发展,逐渐成为湾区城市的主导产业。后工业化时代,旧金山的硅谷率先发展了信息技术,并推动了信息服务业、新兴商业模式等发展,继续依靠创新引领全球产业发展方向。
3、宜居宜业。湾区经济崛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就是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优势。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湾区的天赋优势,气候条件优越,温度湿度适宜,物产丰富,植被茂盛,甚至对污染的自然净化能力也强于内陆地区。世界八大湾区皆以自然风景优美、人居环境优良著称。港口城市作为新兴城市,城市规划设计具有后发优势,注重吸收各地之长,突出以人为本,依山临海的城市规划创造了更加优美怡人的环境。湾区城市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开放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大量投资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丰富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年轻移民,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集聚发展。集聚是湾区城市发展的关键。随着港口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湾区城市率先建立起现代化的交通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产生了更加强劲的集聚能力,促进了港口城市产业发展和经济繁荣;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港口城市作为国际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流交汇,吸引世界范围的资源加速向湾区集聚,成为全球要素资源配置的核心节点。
5、区域协同。协同发展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港口城市发展壮大后对周边区域产生外溢效应,周边区域为谋求自身发展,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它们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世界级港口需要有广阔腹地的运输需求支撑,否则很难持久兴盛,如曾跻身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的台湾高雄港,虽然具备强大的转运能力,但没有腹地货运量支撑,逐渐被新的港口替代。同时,湾区中心城市的金融、贸易、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也需要腹地的支撑。为适应协同发展的需要,湾区内政府主动制定政策法规,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日本政府颁布《首都圈整备法》等多部法律,以立法的方式推动东京都市圈规划发展。
湾区经济发展阶段和形态演变
湾区经济伴随港口城市的功能提升,不断转型升级,大致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发展阶段。
1、港口经济发展阶段:以装卸运输为主导,经济活动范围局限于港区内部。20世纪50年代以前,港口的功能主要是连接各种运输方式,进行货物中转运输。经济活动主要是直接服务于港口的装卸、仓储、运输和修理等,范围也局限于码头及近岸水陆域内。初期的港口经济相对单一,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荷兰鹿特丹港建于公元1600年左右,最早只是渔业码头,后来商业逐渐发展,但也仅是鱼市、货物装卸、旅客接送等简单经济活动。
2、工业经济发展阶段:以临港工业为主导,经济活动范围向港区外拓展,湾区城市发展成为制造中心。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对外贸易扩大和港口功能提升,推动了港口城市的兴盛。工业文明和海洋运输的叠加优势,推动了临港工业集聚发展,以汉堡、东京为代表的港口工业城市迅速崛起,经济活动扩展到周边区域。日本在东京湾沿岸布局建立了炼油、石化、钢铁、造船等临海型工业带,这些区域贡献了近60%的日本工业产值,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中心。临港工业对日本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1955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为美国6%,但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凭借发达的工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重化工产品生产和出口国,继而跃升为当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3、服务经济发展阶段: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经济活动范围拓展到周边区域,湾区核心城市成为区域或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节点。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依托临港工业和对外贸易,催生了一批新兴业态,临港工业由于污染等原因,开始出现大规模产业转移,工业在湾区城市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金融、保险、会计、设计、广告、法律等服务业在城市集聚发展,推动湾区城市由制造业中心向生产服务中心如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管理中心等转变。以东京、纽约为代表的湾区城市掌握了金融业等高端资源,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核心节点。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更加明显,东京湾形成了以东京为核心,辐射带动千叶、川崎、横滨等城市协同发展的格局。
4、创新经济发展阶段: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经济活动范围拓展到更广区域,形成区域多个中心共同发展格局。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网络服务、创新金融、供应链管理等创新经济快速发展,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企业迅速崛起。湾区城市抢占了产业发展制高点,湾区经济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湾区内部多个城市联动发展,湾区经济超越了中心城市的概念,网络化、多极化、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
发展湾区经济需要把握的三个关系
湾区经济作为新的重大战略,服务国家开放新格局,适应深圳发展新要求,与我市以往发展目标、发展路径既一脉相承,又根据形势需要进行了深化拓展。
1、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宏观规划和政策引导,也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配合实施和政策落地。发展湾区经济是市委市政府主动服务和落实国家战略的决策部署,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撑,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深圳借力、借势发展湾区经济的重大契机。
2、湾区经济与中心城市的关系。中心城市突出单个城市引领、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体现的是单核性、唯一性。湾区经济突出区域内若干中心城市协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实力,体现的是多极性、包容性。中心城市是发展湾区经济的核心基础,湾区经济为中心城市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广阔空间。粤港澳大湾区既包括港深穗三个特大中心城市,也包括澳门、珠海、东莞等大型中心城市,它们发挥各自优势,携手推动区域经济实力提升。
3、湾区经济与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关系。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是深圳的长远发展目标。湾区经济是在国际坐标体系下,用新的理念谋划、重塑城市发展路径,彰显滨海城市特色,整合更大范围区域资源,助力深圳发展。湾区经济是发展战略、路径和手段,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是奋斗目标。
发展湾区经济的六大策略建议
根据湾区经济的本质特征,按照“三化一平台”的要求,建议抓住六大战略支点,发展世界一流湾区经济。
1、抢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机遇,以湾区经济构建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深圳与东盟产业互补性强、经贸往来密切,东盟是深圳第四大出口市场。抓住机遇,努力将深圳打造成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一是积极争取将粤港澳湾区建设纳入国家总体规划,推动粤港澳湾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撑,发挥国家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共同推动丝绸之路战略实施。二是加强与东盟国家地方政府和民间多领域交流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航班航线方面合作,推动成立各种合作平台,输出更多产品、资本、技术、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增强枢纽城市功能。三是争取在若干领域打造辐射东南亚的中心,发挥深圳金融、产业、技术等方面优势,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资源,努力把深圳打造成辐射东南亚的创造中心、投资中心、医疗中心、科技教育中心、文化体育交流中心和交通枢纽。
2、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中心,推动湾区经济引领式发展。创新引领是湾区经济的本质特征,要坚定不移把创新作为城市主导战略。一是继续瞄准未来产业集聚发展新型研发机构,超常规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载体,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和顶级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建设一批引领性研发机构。二是着力打造全球创投之都,创投资金在推动创新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建议调整产业扶持资金使用方式,大幅增加创投引导资金规模,借力创投机构评审机制,采用对合资格创投机构跟投,成功退出后给予奖励的政策,力争通过10年时间,集聚1.5~2万亿创投资金,成为全球最大的创投中心。三是缔造全球创新创业人才“梦工厂”。引进海外人才,不能局限于留学生或海外华人。通过创新政策、创新文化、创新环境的优化,加大对外籍科学家引进力度,使深圳成为全球创新人才实施创新计划的首选地、实现创新理想的“梦工厂”。
3、重塑城市产业和空间布局,提升湾区经济核心区功能。提高湾区经济水平,首先要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一是以湾区经济理念重新修订城市发展规划,应该在国际坐标系中,按照湾区经济和湾区城市的发展规律,以超前战略眼光和全球化视野,重新审视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二是打造“三湾一带”经济走廊,重构产业空间结构。涵盖大空港的前海湾重点发展创新金融、航空、物流等,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蛇口到福田甚至罗湖的深圳湾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总部经济、金融业等,打造超级商务区;东部沿海的大鹏湾大亚湾,重点发展高端物流、精品旅游、海洋经济、生命科学等,打造绿色低碳经济区。光明、龙华、龙岗、坪山等纵贯东西的经济走廊,重点发展高端创造、高端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湾区经济的核心腹地。三是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生态空间。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势,拓展滨海空间资源,突出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进一步塑造“城海一体、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独具魅力的湾区都市景观。
4、着力提升区域合作质量,推动粤港澳湾区协同发展。湾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协同发展,要强化湾区经济区域合作机制,扩大合作范围和领域,提升合作质量和水平,形成共同发展的强大合力。一是加强深港合作,提升湾区经济层级,以前海为突破口全面深化产业、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合作,探索合作新途径,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使深港成为粤港澳湾区的核心极。二是探索具有约束力的深莞惠发展协调机制,建立新型区域治理架构,提高合作效率,强化腹地支撑。三是推动泛珠三角更加紧密合作,拓展粤港澳湾区纵深,提升湾区整体实力,加强宏观层面的交通规划协调,打通战略通道,以政府推动、经贸为主等方式不断深化区域合作。
5、提升湾区国际化水平,推动建立开放发展新格局。要充分发挥公共外交、民间外交在推动经济发展和区域安全中的作用。一是丰富国际友城建设内涵,继续瞄准国际名城拓展友城网络,加大友城交往的深度,加强政策协调、充实经贸内容、丰富文化交流,还要适应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瞄准东盟国家开展友城建设,友城要真正成为城市交流的平台、集聚国际要素资源的高地。二是强化与世界著名湾区城市合作,广泛开展各层级互访、经贸往来、民间交流。三是打造有影响力的国际交流平台,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平台的活动,鼓励举办具有全球和区域影响力的会议、论坛、展览,鼓励发起成立区域性经济文化合作与促进机构,积极开展国际智库间的合作交流,积极搭建重大赛事、高水平文化活动等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6、突出质量引领,高起点高标准打造湾区经济。要坚持质量引领不动摇,通过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深圳信誉打响深圳品牌,打造世界一流湾区经济。一是在更大范围打响“深圳质量”品牌,把质量理念作为湾区经济的根本价值取向,贯穿于湾区经济发展全过程,向质量要竞争力、影响力。在社会治理、产品生产、服务提供等方面全面推行质量管理,让高质量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基因。二是在更大范围打响“深圳标准”品牌,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或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鼓励企业在一些新兴领域率先制定和实施国际领先的标准,通过标准提升产业和城市竞争力。三是在更大范围打响“深圳信誉”品牌,要用法治思维、行政措施、技术手段、舆论监督全面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和管理。让信用成为深圳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护身符,让信用成为深圳城市的品牌。
(作者单位: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