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信息

Warning: mkdir(): Permission denied 在 boost_mkdir() (行 1407/var/www/html/sites/all/modules/boost/boost.module).

上海自贸区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


 

    加快创新以应对未来挑战两年来,自贸区已形成50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服务全国”作出了贡献,那么在迈入第三个年头后,如何继续探索和发展?它的成功与否不仅决定着我国“深水区”改革的成败,而且决定我国经济制度未来的走向,任务重大而艰巨。 
    挑战之一:要高标准对标国际经贸规则
    上海自贸区设立之初,国务院对其提出的要求是:要围绕“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战略要求和上海“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战略任务,把扩大开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把培育功能与政策创新相结合,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探索和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

两年来,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再构建,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路径迅速展开,而双边、区域和诸边谈判成为新规则形成的重要平台。美国牵头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已达成初步协议,“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谈判也有不少进展。新一代经贸规则范围扩大、标准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在经济合作上的新要求。自贸区作为改革试验田,要高度重视国际经贸新规则的重构,密切关注和跟踪服务贸易和投资规则的新议题,自觉将自贸区的开放、改革和发展,高标准地对标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争取在自贸区建设中实现与国际规则的积极互动,以引领下一步的改革开放。 
    挑战之二:要进一步推动金融的开放 
    当前金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金融的自由化问题,自贸区应该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来先行先试。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资本项目包括七大类40个子项,我国完全可兑换或部分可兑换的有35项,不可兑换的有5项。当前,人民币的交易量已经成为继美元、欧元之后的第三大国际货币。自贸区应该如何放开人民币资本项目呢?既需要有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也需要有一个开放性的试验,如可以先对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开放,再鼓励短期投资进入,但坚决遏制投机资金的快进快出,然后逐步过渡到资本项目的完全放开,建立起完善、健全的金融体系。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开放,已经迈出了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重要一步,自贸区需加快落实这些金融创新政策,扩大规模,简化措施,提高效率,增强功能,继续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推动金融服务业的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并努力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质的突破,为未来的人民币国际化探索开放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挑战之三:要始终坚持创新的追求 
    创新一直是自贸区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自贸区改革的灵魂。在制度创新方面,自贸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应有更高的目标,要瞄准世界最先进的水平,推进自贸区的下一步改革创新。如新加坡的贸易便利化可做到90%的货物18分钟通关,自贸区虽然已经缩减到两、三个工作日,但差距仍然明显。在科技创新方面,配合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自贸区要增大研发投入强度,积极吸收以技术、质量、研发、品牌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进驻园区,吸引全球科技力量到上海来“风云际会”,培育高端制造业和科技研发力量,并使之成为自贸区的战略高地!在产业创新方面,自贸区也要由传统的追求简单经济发展指标,转向更加注重金融领域、服务贸易领域和航运领域功能的拓展,推动各种新型业态的转变。自贸区还要继续围绕着服务创新,将优化企业服务、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到一个新的服务水平,以自贸区理念建设最透明、最高效的政府。
 
    挑战之四:要为国家战略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自贸区从它出生落地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它要肩负起为国家战略服务的使命:不仅仅要为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上海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而且要为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建设服务。在这些战略指导下,自贸区扮演的角色就是“引领、辐射、聚集、带动”的作用。如与上海的建设,自贸区的改革创新,注定是一场与上海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以及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联动;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自贸区的开放发展,注定是一场对内、对外经济合作的互动。其背后都是实体经济寻求的支持,需要通过自贸区这个平台吸取更大的能量,发挥更大的效应,为国家战略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与动力。
   (作者系中国WTO研究会外顾委委员,商务部原驻上海特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