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会愈来愈政治化,旺角暴乱更是将香港推向泛政治化的极端。有人因此估计,中央会以「政治对政治」,与反对派对着干。实际并非如此。主管香港事务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近日出席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委员联组会发表讲话时,强调了3点:一是坚定信心不动摇,二是抓住机遇谋发展,三是维护法治保稳定。其中的第二点,就是要求香港排除干扰,抢抓新机遇,把精力集中到发展上来。由此可以清楚看到,中央还是希望香港集中精力搞经济发展。道理其实很简单,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从香港自身来讲,香港的最重要的价值和优势在于经济,不在于政治。
1.外国比香港更重视「一带一路」
本人最近出席一个有关「一带一路」的活动,看到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韩国、哈萨克斯坦、瑞士、以色列、大马等地的人士出席,亲身感到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在海外受到重视。对比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今年1月发表《施政报告》,专章论述如何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发展香港经济,却在社会上引起争议;有些人甚至认为,「一带一路」与香港关系不大。其实,这种现象恰恰反应香港社会不重视如何发展经济、不重视「一带一路」给香港带来的重大机遇。
发展是硬道理。国家是这样,香港也是这样。正如张德江所说,香港目前面临的很多问题都和发展有关。无论是解决香港社会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还是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都必须把发展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面对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和地区竞争,香港能否继续保持已有的优势、不断培育新的优势,同样取决于经济发展状况。
记得去年底,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来京述职的梁特首时明确指出,谋发展、保稳定、促和谐是香港广大市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特别行政区的主要任务。这段话表明了中央希望香港社会摆脱泛政治化的干扰,把主要精力放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来。
2.搭乘「一带一路」顺风车机不可失
面对香港的泛政治化局面,面对这种「一带一路」「海外热、香港冷」反差现象,我们在北京开会的政协委员有责任做点事:一是要讲清楚香港之长是国家所需、国家发展也是香港机遇的道理,在香港推介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方面多做工夫;二是以政协委员的特殊身分在国家层面提案,推动「一带一路」的政策安排和重要项目在香港落实,以实质带动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从中获取巨大的发展动力,给港人带来实惠。
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是一个庞大的供应力量和消费市场。香港如何善用自身优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既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也为香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造福港人,是需要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问题。香港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内地企业连手「走出去」。我们政协委员有责任将这个道理讲清讲楚、讲深讲透。
3.将港打造成亚投行主要营运中心
政协委员在国家层面参政议政,有责任就香港参与「一带一路」的问题提出议案,以推动国家制订对香港有利的政策举措。
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第一,争取国家支持,将香港打造成亚投行主要营运中心。「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各项投资,但又缺乏资金。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算,从2010年至2020年,亚洲需要新投入8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大约需要7300亿美元;但为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的主要机构,例如亚洲开发银行,以其资本在2013年全年仅能提供210亿美元贷款。中国倡议成立的亚投行,目的是为解决「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融资问题。亚投行远期资本金为1000亿美元,目前实到资金不足200亿美元。香港作为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可发挥融资作用。我们应该争取国家支持,组建亚投行香港营运中心,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
第二,争取国家支持,在香港打造「一带一路」建设专业服务平台。「一带一路」需要大量的国际水平的专业服务。香港作为自由、开放、成熟、国际化的市场,在此领域的经验和水平相对居于前列,完全有能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提供法律、会计、金融等专业服务。我们应该争取国家支持将香港打造成「一带一路」仲裁中心。
第三,充分发挥香港优势,两地合作推动企业联合「走出去」。内地企业与香港企业合作「走出去」,一方面能够借助香港企业在海外的经验和网络,减少进入当地市场的时间和成本;另一方面也更容易按国际规范进行企业管理和运营,更顺利地向国际化管理过渡。这是一种「双赢」合作。
(作者是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