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信息

Warning: mkdir(): Permission denied 在 boost_mkdir() (行 1407/var/www/html/sites/all/modules/boost/boost.module).

东方早报:“双自联动”解析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张江示范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试验区”)两大国家战略齐聚上海,上海承担的国家战略使命和任务更加凸显,特别是首个自贸试验区落户上海更是把上海推向了全国新一轮深化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挂牌运行一年多以来,上海自贸试验区聚焦制度创新,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但如何进一步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更好发挥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对上海的创新转型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国务院已批准上海自贸试验区从28.78平方公里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围栏内扩展到陆家嘴、张江、金桥等围栏外的区域,而这些区域大部分实际上也都早已纳入张江示范区一区二十二园的版图,这必将为“双自”联动提供更好的现实土壤。

“双自”联动的内涵

“双自”联动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个理念,而是要使自贸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真正形成改革开放的合力和创新转型的红利。结合上海自贸试验区和张江示范区的发展态势,“双自”联动至少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狭义上来看,“双自”联动可以理解为物理空间上的联动,也就是四至范围内的上海自贸试验区与四至范围内的张江示范区之间的联动。随着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以后,张江示范区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自贸区叠加区域,也就是张江核心园、金桥园、陆家嘴园,一部分是非自贸区区域,也就是分布在各区县的其他十九园。因此,狭义上的“双自”联动实际上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叠加区域的直接联动,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贸区政策直接带动示范区发展,示范区需求进一步深化自贸区改革;一个是自贸区与示范区其他区域的辐射联动,自贸区的政策特别是将来两区叠加区域的创新成果将能实现无缝对接,直接复制推广到其他区域,张江示范区其他区域难以突破的创新需求可以直接通过两区叠加区域的先行先试来进行探索。

从广义上来看,“双自”联动可以理解为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联动,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与创新转型的联动。自贸试验区本质上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核心就是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这次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扩区是从28.78平方公里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围栏内拓展到91.94平方公里的围栏外区域,这也就进一步表明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目标不是简单地瞄准《京都公约》F.1关于自由贸易区的附约,即货物贸易实行境内关外的海关监管模式,而是全方位探索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因此,未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可能主要是在120平方公里的特定区域种苗圃,但实际上开花结果将是整个上海乃至全国,也就是说,未来整个上海的发展都将可能和自贸区的建设融为一体。

同样,张江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趋势也是如此,从最早的一区八园到现在的一区二十二园,全市几乎所有创新企业的集聚区都纳入了张江示范区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上海自贸试验区可能将成为开放型经济或者投资贸易便利化的代名词,张江示范区也将可能成为科技创新的代名词。因此,广义上的“双自”联动,也就是自贸区的制度创新要与科技创新主体的需求紧密结合,创新转型要更好利用便利化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推进。

“双自”如何有效联动?

无论是从狭义的区域概念上还是广义的宏观层面来理解“双自”联动,检验“双自”联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创新型企业能否利用制度创新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来看,“双自”联动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层面进一步做好文章。

一是促进跨境研发活动便利化。随着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企业创新活动的国际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跨境的研发合作、研发服务越来越多。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前和挂牌后一周年之际,李克强总理分别考察了落户在自贸区的药明康德和美药典公司,药明康德是做医药研发服务外包起家的,美药典则主要是提供医药标准测试服务的。为什么这两家公司选择在自贸区发展呢?最关键的还是看中了自贸区的贸易监管为企业开展跨境研发活动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比如,自贸区的“先进区、后报关”等海关监管制度、“动植物进境负面清单审批管理”等检验检疫创新举措,大大节省了通关时间、提升了通关效率,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所需的进口设备设施、原材料、动植物标本等能更快更便捷地进入企业实验室,这对于企业能否顺利开展跨境研发活动、能否具备研发外包服务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比如,自贸区的保税研发政策,区内研发企业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货物予以免税,这就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由于上海自贸试验区过去一年多主要是在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围栏内开展试点,区内创新型企业有限,扩区以后张江、金桥等区域创新型企业种类繁多,对于如何进一步提升跨境研发活动便利化,更好地开展跨境研发服务、深化国际研发合作,都将会有更多的需求。

二是促进创新资本跨境流动便利化。我国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也加快了对国外科技企业并购的步伐。在参与优质创新企业的并购中,中国企业能否与全球的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至关重要,商机稍纵即逝。以往中国企业从提出跨境并购申请到有关部门核准再到外汇管理局换汇整个流程走下来要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的时间,这无疑会贻误战机。自贸区境外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大大缩短了资本出海的时间,只需几天就走完了过去几个月的审批流程。这样的改革无疑为国内企业开展国际并购、提升企业能级带来了明显的好处。

此外,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一大批创新创业企业因为资金缺乏而没有迈过死亡谷。自贸区允许境外人民币借款的政策,大大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这为中小企业融资打开了新的大门。由于创新创业企业与一般贸易企业的金融需求有很大的不同,未来自贸区的金融改革也必须更多地考虑科技金融的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创业企业的发展。

三是更好发挥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自贸试验区在2013年推出23项服务业开放措施的基础上,2014年又新推出了31条开放措施,把开放措施从服务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到制造业领域。其中,有两条措施是关于原油开采、石油勘探等技术开发方面的对外开放,有五条措施是关于汽车电子、铁路设施设备、豪华邮轮游艇、船舶舱室和航空发动机等领域研发设计方面的对外开放。这些开放措施有利于更好引进外资。发挥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自贸试验区扩区以后,这些开放措施将能真正在张江、金桥等新拓展区域落地,既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开放措施的压力测试,又有利于培育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扩区以后,2015版负面清单的修订,应更好结合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需求,再选择一批高新技术行业对外资开放。

四是破除制约“四新”产业发展的制度瓶颈。由于“四新”产业属于新生事物,经常无法在传统产业中找到对应的同类项,这样就可能导致“四新”企业会被各种不合理的政策捆住手脚。比如生物医药合同生产外包(CMO)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上海近年来一直在争取试点,但这与现行法规相冲突,因为国内法规规定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实行捆绑管理,也就是药品批准文号只颁发给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企业,这就意味着张江的很多医药企业要么自己投入巨资搭建厂房,要么卖掉新药成果赚取微利,这对张江的生物医药产业化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像类似的难啃的“硬骨头”,可以利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平台,进行顶层设计,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改革。此外,上海还可以利用自贸试验区的平台,积极探索建立国际人才流动的便利化措施,比如完善绿卡制度,吸引更多的国际优秀人才在上海发展,真正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人才集聚的高地。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上海的创新之路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起家,通过集聚一大批高能级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跨国企业研发机构和大型国企总部,走出了一条开放条件下的“国家队”、“国际队”和“本土队”的联动创新发展之路,但这三只队伍中,民营企业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创新能力不强、产业能级不高。上海为何出不了马云、出不了BAT、出不了华为,这些疑问不断,有不少学者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归结于上海的政府过于强势,对产业发展直接干预过多。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根本任务就是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让国企、民企、外企在同一竞技场上公平竞争。期待上海自贸试验区和张江示范区“双自”联动的深入发展,各类企业主体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活力,使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作者系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作者: 
郑海鳌: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