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

2015年10月,《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正式发布。《方案》设置了五方面主要任务和措施。

 

第一,率先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现。要按照统筹规划、服务实体、风险可控、分步推进的原则,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进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先试。第二,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的跨境使用。通过贸易、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三者并重,最终推动人民币和资本“走出去”。第三,不断扩大金融服务业的对内对外开放。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探索在金融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并开展相关试点工作。要对接国际高标准的经贸规则,对外资在金融服务业的准入实现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设立包括但不限于民营银行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第四,加快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通过相关的金融改革创新和开放措施,构建国际金融资产的交易平台,使得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金融市场的渠道得以拓宽,推动这些金融市场能够配置好境内境外两种金融资源。第五,不断加强金融监管,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联动思路是什么?

 

通过自贸试验区金融制度的创新、金融服务的推广、金融市场的辐射来传导并推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应注重四方面的联动:加强金融市场的联动,增强上海金融市场的功能和国际化水平。加强金融机构的联动发展,增强上海金融机构的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强金融监管的联动,推动建立贴近市场、促进创新、信息共享、风险可控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发展环境建设的联动,着力加强金融法制环境、信用环境、税收环境及人才服务环境建设。

 

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取得了哪些进展?

 

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具体取得了12条进展。包括:构建出金融支持自贸区的总体政策框架,在这个框架下金融改革有序推进;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事中事后监管的信息管理系统——自由贸易账户管理信息监测系统; 摸索出了一套分类别、有管理的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管理制度;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得到大幅度推广,业务流程全面简化;小额外币的存款利率上限全面放开,推动了利率市场化全面推进;“跨境跨业的同业存单”首发顺利,进一步推动了利率市场化有序进行;在外汇管理方面,探索负面清单管理,全面放松管制,其目的是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在银行业监管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银行业机构在上海地区加快聚集;在证券业扩大开放、增加我国证券业国际竞争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保险业方面,有力支持了上海国际保险中心的建设;建立了一批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自贸试验区建设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内在联动已建立起来;摸索出了一套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了一套金融安全网。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路径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金融业运行的法制基础。金融法制建设主要在国家层面进行,但上海也可以先行先试,以自贸试验区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为重点,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确保各类创新金融业务和金融对外开放活动有法可依,依法合规进行。同时,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二是要形成统一、安全、高效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稳步推进金融市场中央对手方、交易信息报告库等制度和设施建设;完善金融产品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结算制度;统筹协调支付、清算、结算体系发展,完善相关法规制度;进一步加强发行系统、交易系统、清算系统、托管结算系统、市场成员内部系统和监管机构监测系统之间的数据高效处理和传递,提升相关基础设施技术系统功能,提高市场透明度和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清算、结算效率,目前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一期工程已经基本完成系统开发并投产运行。这一系统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中的国家级主干工程,将为境内外机构营造更加高效、更加便捷、更加安全的支付服务环境,对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三是要加快市场化的征信业发展。目前我国市场化征信机构发展相对滞后。上海具有发展征信业的良好基础,应大力推动征信机构多元化发展,支持有实力的机构做强做大,鼓励征信机构重组并购,积极应用新技术发展新业态征信,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鼓励适度竞争。同时,上海地方政府部门之间加快政务信息公开和共享,强化对政务信息的加工应用。 

 

四是要强化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权益保护。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是金融投资者和消费者集聚之地,完善的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保护机制是良好金融发展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积极建立健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工作机制,探索多元化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模式,建立多部门的对接机制,形成保护合力。加强对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督促金融机构充分披露产品信息,充分揭示金融风险;将消费者保护范围扩展到新兴金融领域。

 

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面临的挑战

 

1.有效参与国际投资与服务贸易新体系仍面临挑战。中国快速启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重大战略考虑就是通过改革开放来积极参与以美、欧主导的TPP、TTIP等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服务与投资贸易谈判。但要有效“融入”这些新的协议将给中国带来一些新的挑战。就金融领域而言,放开资本项目管制、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等虽然是大势所趋,但短期内是阻碍中国参与美欧主导的新规则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同时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就市场规制而言,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及“负面清单管理”管理模式是参与国际规则的必然要求,但彻底转变行政审批为特点的管理制度还需加大改革力度,在金融领域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则比一般领域有着更高的难度。在反腐败、劳工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中国均处于国际中下游水平,短期内要达到国际高标准仍存在一定难度。尽管现有金融政策已经在些方面做出了极大努力,但与国际标准仍存在较大差距。

 

2.加强跨部门协同的挑战。从金融业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政策情况看,各部门都展示了极高的行政效能。但还应当看到的是,随着中国金融发展,金融机构、业务、产品、市场等的种类日益繁多,涉及的领域也日趋多样,这对中国“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日趋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上海自贸试验区作为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开放的重要平台,区内大量的新金融业务都属于跨监管部门的交叉领域,这导致单个部门的金融监管无法覆盖全部业务,单个部门的金融政策也难以有效解决各类交叉业务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各部门在政策配套、组织协调、业务对接、信息共享等方面协同推进。例如,FT账户在操作中必然涉及人民币跨境过程和资本项目的双向开放问题,相应地会影响到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各类金融市场和金融主体,需要各有关金融部门加强协同管理、消除跨部门制约的“玻璃门”现象。这类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系统梳理已出台的金融政策,构建起跨部门联合行动机制,形成联合监管、协同服务的格局;另一方面,可以探索在自贸区内构建具有跨部门功能的新型监管平台,以全面协调各类自贸区金融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合力。

 

3.风险失控的挑战。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经济金融的系统风险仍然非常突出,对于金融领域的改革,中国政府也极为慎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按照先行先试、风险可控、分步推进、逐步完善的方式,把扩大开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把培育功能与政策创新相结合”;央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实施细则(试行)》也提出:投融资汇兑业务中涉及其他相关部门业务的,央行将根据“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原则,支持各有关部门分别制定相应的具体实施细则,充分利用自由贸易账户予以推进;在FT账户方面,也将遵循“先本币、后外币”的原则推进自由贸易账户业务,即从本币起步,等到条件成熟时扩展至外币。同时也应该看到,参与国际新体系的最佳时机稍纵即逝,这无形中对上海自贸试验区加快金融改革开放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但自贸试验区金融政策也只能在坚持安全第一原则与加快改革开放之间达到“刀刃上的平衡”。

 

4.有效服务贸易便利化和实体经济仍面临诸多挑战。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目标是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其中金融领域将发挥较为重要的服务作用,需要紧密围绕区内、外企业开展跨境贸易和投资的多元化需求,积极探索金融方式的创新。但在实践中,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与实体企业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随着自贸试验区建设进程的推进,在离岸贸易、转口贸易等领域将获得更快发展,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提速也将在跨境结算中获得更为广泛的使用。这些都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需要在离岸金融、企业跨境投融资(如发行本外币债券)、人民币跨境再保险、航运金融、金融租赁等方面加快探索,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