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林虎:尊敬的小丹常务副省长,各位领导,网友们,大家好。《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一年多来,各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实施《规划纲要》总体目标开局良好,取得了突出成效。但是《规划纲要》实施期是12年,成绩不能高估,建议广东省委、省政府要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和再落实,推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迅速行动起来,要加强干劲,狠抓《规划纲要》“四年大发展”的落实,为早日实现《规划纲要》的宏伟蓝图而不懈奋斗。
自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任广东后,粤港澳合作进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由汪洋书记亲自挂帅的“深化粤港澳合作”调研课题被摆在广东12项重大调研课题之首。2008年底《规划纲要》开始实施,把粤港澳合作摆在重要位置,使得粤港澳紧密合作、构建世界级珠三角都会区有了制度保证。2009年国务院批准实施《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今年4月国务院又正式批准签署了《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今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深圳前海《发展规划》,这些都是近年来粤港澳合作的标志性事件。通过实施CEPA,粤港澳三地服务贸易合作进一步加强,三地经济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港澳特区政府的施政报告都突出强调深化粤港澳合作,加强三地合作已成粤港澳三地共识,目前粤港澳发展态势良好,合作层面已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改革开放之初,粤港澳三地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珠三角地区承载起港澳地区特别是香港的产业转移角色,珠三角曾是我国改革先锋和排头兵,创造出很多中国“第一”。但随着这些年以长三角为代表的其他区域逐步崛起,珠三角的领先优势已经明显弱化迹象。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暴露了广东传统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广东当地港资加工型企业更是首当其冲,这几年珠三角受资源、能源和劳动力成本高等因素制约,产业结构迫切需要转型和优化升级,同时,香港也面临着在国际竞争中提升竞争力和避免边缘化的问题,香港要维护和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也亟须有发展新思路,面临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迫切需要调整经济结构,使服务业向珠三角延伸和拓展空间;澳门在金融风暴和国内相关出入境政策调整下显得更加窘迫,澳门面临经济结构单一,博彩娱乐业独木难支的弊端也显现,要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就必须通过粤港澳区域合作来解决。
在区域经济发展大潮下,珠三角地区如何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再创新的辉煌,其中最大关键就在于有机整合粤港澳资源,当前粤港澳合作战略已从致力于产业合作向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转变,合作内涵不断深化;数据表明:2009年广东与港澳进出口总额(含转口)达3600.17亿美元,其中出口1726.47亿美元,进口1873.7亿美元。合作领域已从经贸为主向经贸、社会、民生合作并重转变,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区域已从珠三角核心区向粤西、粤北、粤东全方位合作转变,合作空间不断拓展。粤港澳合作的扎实推进,对推动广东、港澳乃至全国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十二五”期间全面深化粤港澳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的粤港澳合作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1、粤港澳三地认识上都存在偏差,香港担心如果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广东做大做强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直接会动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地位;还对粤港澳的社会观念、意识形态、文化差异上的融合存在担忧。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它的金融布局更遍及全球。对于广东来说,如果在合作方面仅作为港澳的配角,这样对广东发展会受到严重的冲击,广东这边也就缺乏了合作的积极性。
2、合作体制机制上存在差异,粤港澳对合作项目实施步骤不同,三地实施合作程序多、效率较低,三地教育、卫生、环保、科技、文化、司法等方面的资质认证和评估标准差别较大,在税收方面也有较大不同,由于三方在合作的自主权上不同,广东自主权比较小,需中央各级层层审批,而港澳方面则需经过繁复的法定程序后,再交立法会批准,这就增加了三地相互沟通和协作的成本与难度。
3、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粤港澳三地已经从原来的“前店后厂”关系转化为一定程度上的平等竞争关系,产业同构现象在很多领域还表现明显,存在重复建设、无序竞争问题较为突出。合作是要讲互利的,一旦没有一个分配利益的理念和法律法规制度,利益就无法合理共享,这样就会陷入各自为政、恶性竞争混乱局面。
建议:1、建议实施《规划纲要》“四年大发展”要与编制广东“十二五”规划有机结合,要用世界眼光来谋划和深化粤港澳合作,把粤港澳看作一个整体来谋划合作,在实行“一国两制”的前提下,创造条件逐步实现货物、资本、信息要素的自由流通和人员的充分流动;要从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局来谋划合作,考虑如何消除、解决彼此内部的利益矛盾,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赢,粤港澳三地法律框架、制度设计和运作机制有较大差异,只有努力做到经济行为主体独立化、经济行为契约化、法制化,强化市场运行机制,消除区域市场壁垒和不正当竞争,三地才能真正融合,要努力把粤港澳建设成为东亚地区最繁荣发达、最有活力的经济区和最重要的经贸合作平台,建议由中央政府成立一个领导协调机构,统一筹划,统一部署,及时协调解决粤港澳市场监管合作中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只有这样,粤港澳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合力,实现共赢,才能实现最大共同利益。
2、要加强粤港澳在联手生态环境领域的合作。治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方面要三方通力合作,进一步加大联手治理污染的力度,促进粤港澳通过立法确定污染治理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进度。随着城际污染的叠加日益加剧,严重的治污情势要求,必须打破以往划地为牢的界线,实施《规划纲要》“四年大发展”要完善珠三角污染防治的协调机制,由粤港澳共同建立一种协调机制,三地联合治污的出发点就是要施展一体化的优势,这将为三地人民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维护大家长远的健康发展环境。
3、要进一步加大粤港澳服务业开放力度。香港是国际性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香港的优势产业。目前珠三角服务业仍然落后,最现成、最有效方法,就是向香港开放服务业,鼓励共同发展国际物流产业、会展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进一步加大开展银行、证券、保险、评估、会计、法律、教育、医疗等领域从业资格互认工作力度,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条件。粤港澳旅游业合作潜力巨大,利用港澳国际的旅游网络,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实现粤港澳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做大三地的旅游产业。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为来投资港澳企业升级、转型以及向其他地区或内地转移创造条件和提供便利。这不仅有利于珠三角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推动广东经济的平衡发展,也有利于港澳的繁荣和稳定。港澳一直是珠三角原有经济发展方式成形的最重要的外部推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制造业领域的合作,珠三角聚集了约7万多家港澳企业。这些企业在珠三角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珠三角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新劳动法的实施、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这些劳动密集、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外向型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政府要通过粤港澳合作以及一些特殊安排,为港澳企业升级、转型以及向其他地区或内地转移创造条件,避免这些港澳来投资企业关闭和转移其他国家的结果。
5、要注重推进香港金融业在内地发展的机会。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和作用,要引进香港的金融资本、金融产品和金融管理经验,促进广州、深圳区域性金融中心建立和发展,加快珠三角风险资本的培养和高科技产业发展,进一步开展金融业务合作,推动三地在设备融资、风险投资、信贷担保、产业投资基金等方面的合作,为港澳资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服务业提供金融支持。进一步推动香港、深圳证券交易所加强合作,对于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港深证券市场可以考虑先互设交易代理平台,最终实现香港联交所和深圳证交所合并,可以吸引海内外更多优质公司在港深两地上市,提高人民币在香港的结算作用,粤港金融业合作形态成熟后,不仅可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和示范作用,还有利于加速内地相关行业与国际接轨的进度,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据了解,港澳也希望积极参与到珠三角改革发展的先行先试中发挥作用,实现共同发展,希望广东在实施《规划纲要》“四年大发展”和编制“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粤港澳合作的课题,对此予以更有力的支持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