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账户管理系统是我们金融改革的一个核心基础设施建设。上海总部有一个实时监测系统和监测室,在这个系统里面能够看到所有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活动的总貌和资金流等各方面的活动。
关于自由贸易账户,站在企业和个人的角度来说,实体经济进入系统以后,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新政策都可以适用,能够让他使用便利化的资金账户进行跨境投融资活动。以前,一个企业有很多账户,要进行各项活动,有各项的专门账户,现在我们把所有账户都合成一个,这样的话,它的融资成本、金融经济活动的成本都会大幅降低。具体来讲,在适用范围方面,所有上海市的金融机构都已经接入这个系统。接入这个系统是两条线,第一条线是占我们金融活动总量87%的金融机构是直接建立了这样的系统,和人民银行的自由贸易账户系统直接连在一起。一般是银行、证券、保险的总行、总公司牵头建立这个系统,和人民银行这个系统是连在一起的。还有一些小的金融机构,由于建这个系统有一些成本,他们可以通过大的金融机构直接和我们连上。通过这种低成本的方式,让上海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已经接入这个系统。企业已经开了3.5万个自由贸易账户,基本覆盖了在自贸区里从事跨境金融活动的重要企业。目前账户的功能是非常全面的,2014年6月启动自由贸易账户功能的时候仅开通了人民币服务,2015年年初人民银行总行和外汇局对账户系统进行了全面的评估,最后决定把外汇功能也引入,现在是本币和外币合一的单一账户,企业不用开若干个专业账户,开一个账户就可以了。
现在自由贸易账户涉及的业务。所有经常项下的本外币结算,所有直接投资项下的本外币结算,各类本外币的境外融资,这些服务都全面地开通。同时这个系统和在上海自贸区建立的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也连在一起。比如,黄金交易所的国际板交易就是通过这个系统提供服务的;同时这个系统,通过上海清算所为区内大宗商品的现货和铜溢价掉期交易提供服务。刚刚实施的自贸区跨境同业存单也是通过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发行的。当然这是具体的,实际上这个账户更多的是按全面的国民待遇原则提供各项账户服务,包括各种存款、投资理财、兑换一系列的基础性的账户活动。
国务院新的方案出台以后,这个功能又进一步拓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我们要支持企业主体,利用自由贸易账户进一步开展跨境的投融资创新业务。
第二是这个系统要支持金融机构,立足中国的金融市场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做大做强我们国家的服务实体经济走向国际的整个金融产业链。自贸区的企业走出国门以后,在境外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可以通过自由贸易账户系统全面的提供,这样可以抢占对我们国家各类客户提供跨境金融服务的市场先机。
第三是要推动监管部门合作,提供依托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的风险隔离作用,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的监管部门在自贸区里用这个系统进行试点,既把改革做起来,同时又对风险有全面的控制。
第四是要重点推动的职能,进一步强化自由贸易账户搭建的电子围网环境,防止跨境、跨市场交叉性的传递风险,确保金融改革的平稳推进。
第五是人民银行和外汇局,依托我们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和外汇管理的信息系统进行一系列、全面的跨境收支、跨境活动的监测。这样,这个系统将会成为既便利企业跨境活动,又是一个强大的事中事后管理系统。
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到这个阶段,都是一些非常重要的改革,也是风险非常大的。上海总部在一线推动过程中,一直把风险防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个风险防范主要是两大部分的做法:一是制度设计,二是信息管理系统,就是事中事后监管系统的建立。
制度上的设计一共有八大方面:第一,在管理理念上。比如在可兑换、审慎推动的制度设计上,我们明确提出来不搞全面的、自由的可兑换,而是搞分类别、有管理的可兑换。所谓分类别,也就是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可以可兑换,而是对于实体经济有重大意义的一些项目优先推动可兑换。所谓有管理,是指对这些分类别要搞可兑换的这些重要项目也不是放任的,也有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这是一个理念上的、制度框架上的设计。
第二,在具体的操作上也是有一系列的宏观审慎管理的举措。其中,对境外融资规模、币种的错配、短期资本流入都有很细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核心的思想是建立一套以资本约束机制为核心的境外融资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也就是说,企业能到境外进行怎么样的一些跨境投融资的服务,是跟它的资本金挂钩的,在资本金一定的倍数内可以自由的进行跨境投融资活动,如果超越了就要受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约束,这是对企业层面来说的。
第三,从总量来说,所有的企业如果都是从一个方向进行跨境活动,虽然这一活动对于某个企业和它的资本金实力、风险管理能力是相配的,但是因为大家都是一个方向的运动,可能造成宏观方面比较大的效应。这种效应如果对我们国家的币值稳定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影响的话,我们在这个点就会启动宏观规模上的总量调控和相应的应急管理的工具箱的启用。这些都是有非常具体的规则,都已经向市场公布。
第四,“三反体系”,“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监测管理体系。因为在国际上,自由贸易区的金融方面风险管理,核心就是“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其他方面都放得比较开。在我们国家,其他方面有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同时我们跟成熟市场一样有强大的“三反体系”,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和反逃税能够确保在自贸区里面的个体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是有序的和合法的。
第五,在上海尝试建立全口径的国际收支的统计和监测框架,这个框架是本外币合一,全口径的,这样能够全面及时掌握上海地区所有的跨境资金活动。
第六,在上海尝试建立了本外币一体化的监管体系。本币和外币在管理体系上以前有一定的分工,在上海,人民银行、外汇局紧密地配合一起建立了一体化的“一套人马、一套制度”和互相联通的信息管理体系。这样能把跨境的本外币活动一体化管理。
第七,探索建立一个“长臂”管理制度。由于现在我们的经济活动涉外性很强,现在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建立了一个“长臂”管理系统,自贸区企业和个人在境外通过该渠道出去的投融资活动,它的资金流向、目的地、投资用处,我们都能进行监测和提供服务。
第八,上海市政府成立了金融工作的协调推进小组,市政府牵头,“一行三局”建立了一个风险管理的应急机制。
这八项中的每一项都作用于资本账户相关的跨境金融活动,能够从制度上来保证我们改革总体是有序推进的。
强大的信息系统、监测管理系统的建立。如果只有一个良好的制度,若一个信息系统能够跟进的话,是跟不上形势的。我们在制度设计方面,基本思路是放松管制,也就是让企业根据它自己的资本金实力从事一系列的合法的、合乎市场要求的跨境投融资活动,但是管理系统、事中事后监管要跟上,否则有可能有一些极少数的企业利用这种便利钻空子,可能做一些超越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制度规定的行为。比如,规定企业在它资本金的两倍之内可以到境外进行融资活动,假如这个企业一下子从境外融资超越两倍,他借了三倍、四倍甚至更多,你怎么样能够第一时间看得见呢?在上海有非常重要的、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整个金融改革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自由贸易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的第一项功能,就是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反映出每一个企业每一笔交易,一个星期七天,一天24小时,只要在自由贸易区里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活动,每一笔交易在第一时间都会在信息系统中反映出来。我们使用的是“映像原则”,只要你进行投融资金融活动,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监测室第一时间就能发现,而且是每个企业七天24小时逐笔监测。这个信息系统让我们能够放松管理的同时,可以监测企业按照规定实施金融活动。
第二,有一套信息预警系统。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有一个专门的实时监测室,比如说超越宏观审慎10%以后,有了风险,超越了管理规定,我们就有一套预警系统,工作人员就会介入;超越的量比较大的话,系统自动预警以后可以直接接上我的手机电话,一天是24小时都是连通的,这个信息系统是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同时让我们有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事中事后监管。这两块一定要结合起来,前面的事前放松监管,但是事中事后看不住,一定会出现巨大的风险,因为现在的跨境活动资金量都是很大的,任何一笔都可能是巨额的。如果第一时间看不住的话,可能就会出现巨大的风险。这个信息系统建立以后,把信息监测和宏观审慎管理的各项细节和管理规定,把管理和信息系统全部连接在一起。目前这个系统已经全覆盖上海地区的所有金融机构和自贸区企业。它还有一个重大功能是“电子围网”,这个信息系统把所有上海自贸区的企业、个人金融活动与区外形成“电子围网”,可以及时地看到在自贸区是怎么样的活动,和区外中间有一个“围网式”隔离,可以控制资金进入区内还是离开区外,是一个全新的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