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高桥集团股份了解到,其计划今年完成新建改建物业面积近46万平方米,其中部分用于产业空间再造,满足自贸区建设和产业转型需求。集团方面表示,今年的重点工作内容包括: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打造特色商业,以及发挥保税区贸易便利化功能优势,探索与金融结合新模式等。
集聚实体型总部经济
2015年,外高桥培育和扶持自贸区企业,引导企业把更多的“复合型”功能放到保税区,打造具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特色的总部经济。
据不完全统计,自贸区挂牌至2015年10月底,外高桥区域内新设股权投资等类金融机构1739家,挂牌金融机构135家;药明康德全球总部和新研发大楼、万国数据三期、施坦威亚太总部等定制项目正式启动;蔡司、丰田纺织、保时捷旗舰店和培训中心等总部项目落成启用……通过梳理卖点、境外招商、产业培育等手段,形成了制造提升型、贸易拉动型、服务带动型、离岸服务型等四类具有自贸区特色的跨国公司科技创新生态群落。
目前外高桥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2家,亚太营运商42家,营运中心企业200多家,共计超过300家的各类总部经济,形成了销售贸易、技术研发、生产、物流、资金结算以及总部管理等功能的集聚。根据规划,2016年以自贸区相关金融、外汇政策为抓手,外高桥将推进咖啡、农副产品等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建设。同时,开拓全程物流业务,推动区域内物流产业链向附加值较高、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领域延伸,着力把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打造成全球性物流枢纽。
据悉,外高桥集团股份2016年物业整体空置面积为20万平方米,类型主要为多层仓库(厂房),达18万平方米。将通过腾笼换鸟、回购物业、改扩建、拆重建等手段,集约利用现有资源,引进适合区域发展的服务业领域新项目,引导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现代服务业产业布局规划。
形成特色国际贸易城
目前,外高桥正从单一的产业园区向多功能的“生产、居住、服务、消费”等多点支撑的城市型经济转型。2016年,外高桥在整体商办物业服务于区域消费的同时,将运用部分建筑面积在点上形成文化艺术品展示交易、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前店后库等融入城市发展特色的功能,增加对外的吸引力。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形成“园区产业辐射城市、城市发展反哺园区”的具有外高桥特色的国际贸易城。
作为外高桥产城融合的核心载体,森兰·外高桥已经进入集中、快速的攻坚阶段。随着艺术品展示交易中心、平行进口汽车展示交易中心、哈罗国际学校等重大项目渐次落成,森兰商都“前店后库”商业模式的探索,百万平方米国际社区品牌效应逐渐提升。
目前,森兰权属范围内的动迁全面清盘,森兰区域内“三违”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在建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其中,重大功能项目包括:森兰商都二期商业街、D3-2等5A写字楼、平行进口汽车展示交易中心(二期)、森兰国际艺术岛、与招商地产合作开发的保税展示交易中心、“零碳排放”能源中心等;公共配套项目包括森兰国际社区幼儿园和小学项目等。
据悉,森兰商都一期业态调整加快进行,出租率达到90%;森兰商都二期业态落位及分割方案已经完成,招商工作全面展开;森兰国际整体租售率超过70%,随着住宅项目的相继交付,国际生态社区已初露端倪。
探索“互联网+实地体验”消费模式
在自贸区贸易便利化的推动下,新的贸易功能正从外高桥向外延伸,最为典型的模式就是外高桥进口商品直销中心(D.I.G.)。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底,D.I.G.开业门店29家,签约44家,初步完成全国范围内战略布局,进口商品网同步开通,5个进口商品国别馆和5万平方米仓储配送中心投入使用,以线上线下联动模式为建立进口消费品集散中心打下扎实的基础。
外高桥2016年还将探索“互联网+实地体验”消费模式,如保健康复医疗产品,可与医药流通服务商合作,引进国际先进康复理疗器械,通过D.I.G.门店体验后,以跨境通平台进行国内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