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南沙实现GDP517.95亿元同比增长14.1%
有着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双区”身份的南沙,未来发展之路如何?昨日,在第十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南沙发展论坛上,国内外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共同为南沙建言献策,看好南沙打造广州未来之城的前景。
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丁红都到会致辞,他透露,广州南沙于2012年和2014年相继获批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进入了“双区”叠加发展新时期,与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一起站在国家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形成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2015年上半年,南沙实现GDP517.95亿元,同比增长14.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57.79亿元,同比增长10.6%;固定资产投资216.29亿元,同比增长52.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9亿元,同比增长17.73%,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段险峰介绍,南沙新区片区总规模60平方公里,共分七个区块,“当前加快建设其中四个重点区块”。
文/广州日报记者杜娟、李天研、何道岚通讯员南宣
专家建议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专家周春山:
不能被用地“绑住手脚”
南沙的蓝图已经展开,但规划从纸上变成现实,还需用地支持。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专家周春山说:“根据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内,南沙新区需新增建设用地90平方公里,与上级下达的指标缺口23平方公里。”
周春山表示,与市内其他地区相比,南沙新区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比例更高,保护任务艰巨。然而,南沙发展日新月异,新增建设(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不可避免涉及占用基本农田,但基本农田规划刚性强,限制了城市建设。就目前看来,建设用地规模不能满足新城快速发展的需求。
南沙要“长大”,却被用地“绑住了手脚”,怎么办?周春山“支招”:在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中,提前预留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通道。进一步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减轻南沙新区的保护任务。同时,探索建设用地异地调剂方式,通过转移支付手段购买欠发达地区盈余的建设用地指标。
发展经济的同时,周春山提醒不能忘记民生,要保障民生用地的需求。
香港大学地理系教授王缉宪:
依托国际贸易有大市场
珠江三角洲有南沙、深圳、香港三大枢纽港口,作为后起之秀的南沙近年快速崛起,加上自贸试验区的利好,有人不禁担心:“会不会影响香港的地位?”
香港大学地理系教授王缉宪认为,广深港的一体化程度已经很深,相互融合利益相连,已是难分彼此,加上彼此发展路径不同,因此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
成为自贸试验区之后,南沙该如何发展港口?王缉宪提醒:“自贸区之于港口,是锦上添花,不要本末倒置,要选择适合自身的货物。有些货物需要港口,但不一定需要自贸区,比如传统大宗商品和免税进口货物、多数纯中国制造的出口货物。有些货物需要自贸区条件,但不需港口。”
哪些才是南沙需要的贸易内容?王缉宪列举说:进口半成品,到南沙再做区域配送;需要服务多个国家的企业,以南沙作为境内关外国际飞地;进口最终消费品,比如跨境电商,南沙做保税预购仓储地和展销地;以及作为大宗国际商品期货的实体。
“依赖港口的国际贸易,广州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有很大的市场。”王缉宪最后说。
原文链接:http://ftz.gzns.gov.cn/dtxw/qydt/201507/t20150724_170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