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寸土寸金”的陆家嘴,首个创业街区刚刚启动,有望率先试点“上海自贸区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在张江,带有鲜明“创新DNA”的张江科技银行正抓紧筹建,欲破解技术类创新企业的融资瓶颈……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和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合署办公,浦东新区的思路很清晰:浦东是新一轮自贸试验区建设主阵地、是责任主体,要在更高的起点、更广的领域、更大的空间推进落实改革试点。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必须举全区之力、借全市之力。 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今年4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扩展至陆家嘴、张江、金桥等片区。结合“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悄然走出了一条以制度创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路径。 自贸试验区扩区后,再次迎来一波密集的贸易监管制度创新——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1.0版已于6月30日正式上线运行,海关新推出了覆盖简政放权、功能拓展等的8项制度创新,国检新推出了深化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展24条意见……浦东与当下国际通行的投资贸易便利化规则越来越契合的营商环境,不但吸引了众多内资企业,以往对投资颇为谨慎的外资也纷纷抛来“橄榄枝”。 位于外高桥的德尔福(中国)科技研发中心,自从使用海关保税研发系统,将原先研发料件进口的繁复手续变成更简单的备案制后,不仅简化了研发料件进区手续,而且加快了研发料件进区速度。该集团总部正考虑,将更多的研发功能和内容引入上海自贸试验区,使其研发产品不但能服务中国市场,而且能服务亚太及美洲市场。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这块“试验田”,投资管理制度方面,由正面清单和审批管理转向负面清单和备案管理;金融管理制度方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综合监管执法制度方面,从事前审批和主体监管转向事中事后监管和功能监管。一系列创新,缩小了我国现行制度与国际通行规则的差距。 从最新数据可以看出上海自贸试验区功能不断增强:扩区后的各片区已经全面实施新版负面清单,并在陆家嘴、金桥、张江等片区开展了住所集中登记改革。从4月底扩区以来,截至6月底,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3223户,其中内资2697户、注册资本1476.42亿元,外资526户、注册资本106.51亿美元。 此外,54项扩大开放措施累计落地近1000个项目,一批国际性、功能型、龙头型机构加快集聚。上半年新增监管类金融机构25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家。 争夺全球更多话语权 扩区后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面临新的形势,改革目标要求更高,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力争建设成为“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园区”,要和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相互衔接,要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全面联动。在已推出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两张清单”1.0版的基础上,浦东正在“摸清权力底数”,形成2.0版。 在此基础上率先“减权”,争取发布全国首张“减权清单”,区里自定的行政权力一律取消,市级设定的行政权力争取率先取消,在新区全面探索一级政府的整体管理制度创新。 自贸试验区这块“改革试验田”,将为中国下一步在全球新规则构建过程中争取更多主动。在全面落实“总体方案”、“深化方案”和2015版负面清单中,浦东新区政府正加强对接、主动作为,对于前瞻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研究,提出建议。 目前,新一轮自贸试验区金融制度创新方案已形成,正在报请国务院审议中。方案涉及率先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等方面。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shftz.gov.cn/NewsDetail.aspx?NID=f91ebbd3-ad56-4c24-86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