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讲坛第三期:港澳地区如何参与“一带一路”

       2016年5月7日上午,自贸区高端讲坛第三期在南校区举行,邀请著名财经评论员、智谷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梁海明先生为中大师生讲解港澳地区如何参与“一带一路”。中山大学副校长、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李善民教授,副院长毛艳华教授出席,讲坛由常务副院长符正平教授主持。
       梁海明首先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
如何落地实施。他表示,未来两年,随着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制开始运行,战略实施需要找到若干经典案例和标志性项目,尤其在“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中寻找项目,培养一批核心团队,给予这些项目贷款利率优惠、财政支持、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支持,同时要参考他国对该战略的认知度、友好度,列出优先投资序列。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的发展重点,主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在考虑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契合东道国意愿。
       梁海明表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外贸动力消减,外汇储备减少,“走出去”的资金保障会面对一些问题。而且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能带来多少实惠、对中国倾销过剩产能的担忧,以及东道国政治风险隐患,都使得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将会面临多重困难。 在论及港澳地区与“一带一路”倡议时,梁海明表示,香港未来可以发挥其制度、法治优势,扮演超级联系人和融资中心的角色。但目前,香港也存在政局意见分歧严重,加之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的热情普遍不高,青年普遍无感等不利因素。由此,他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梁海明:著名财经评论员,担任“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研究部主任、专家委员会委员,智谷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盘古智库学术委员,FT中文网专栏作家。主要研究领域是一带一路、自贸区、粤港澳经济合作和跨文化海外传播等,著有《“一带一路”经济学》,与金立群、林毅夫合著《“一带一路”引领中国:国家顶层战略设计与行动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