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6日晚,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粤港澳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自贸区高端讲坛第四期在广州校区南校园举行。活动邀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崔凡博士讲解全球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以及中国的应对方案。中山大学副校长、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李善民教授出席,副院长毛艳华教授主持此次活动。
崔凡教授首先介绍了TPP、TTIP以及TISA的谈判进展。目前,TPP文本内容已经公布, TTIP有一些文本内容则被欧盟或者国际组织透露了,TISA的进展尚未知晓。接着分析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发展:随着全球市场开放度高的行业与中国优势产业重合度迅速上升,中国出口猛增,成为全球贸易大国;诸多领域的多边规则缺失,如汇率、政府采购、投资准入、电子商务、国有经济等。尤其是多哈回合谈判进程遭遇重大挫折,促使美国改变策略,不再局限全球一揽子谈判方式,放弃多哈议程,而且明确表示排斥中国参与。美国推动TPP、TTIP、TISA谈判进程,同时出台新丝绸之路计划,综合运用部门谈判、诸边谈判、双边谈判、区域谈判等方式,建立国际经贸新规则,意图约束中国。
TPP协议涵盖农业、劳工、环境、政府采购、投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贸易、原产地标准、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SPS)、透明度等议题。崔凡教授表示,准入前国民待遇与负面清单的投入准入标准、竞争中立的国有企业条款、自由结社与集体谈判的劳工标准等新规则对中国冲击很大。至于TTIP,崔凡教授认为其对全球经济治理规则的影响比TPP更大。从透露的文本内容来看,显示出投资领域的诸多创新。TTIP增加了开放的绝对义务;建立国际投资法庭,具有上诉机制以及处理双方市场内部的监管和国内标准等条款。
在此背景下,中国面临一些内外压力:中国置身于国际经贸新规则谈判之外或导致中国失去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话语权;游离于TISA等自由贸易协议之外或导致贸易转移,使得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网络中处于劣势地位;高标准的开放要求将我国的金融安全、粮食安全乃至政府管理提出新的挑战。但中国经济也出现新常态,比如生产要素密度、消费档次、规则经济升级,同时中国经济的根本优势开始发生转变,从人口红利转化为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但国内市场的分割与国内流通、外贸综合成本居高不下阻碍了这种根本优势的发挥。对此,中国提出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推动基于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的中美、中欧BIT谈判,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设立亚投行,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设立自贸试验区对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进行“压力”测试,多管齐下。
最后,崔凡教授与在座人员进行问答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