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即将出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是与实体经济,即生产制造过程密切相关的服务业领域,例如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服务、金融、物流配送等领域。
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有这样的认识:我国的制造业水平尚处于工业2.0,即大规模生产阶段,加上产品的技术层次不高,以加工制造的贴牌生产为主,故对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大,从珠三角地区的个别加工制造业城市的发展情况看,从2000年开始,这些城市还是在努力通过各种奖励、资助计划吸引全国各地乃至欧美发达国家的人才成为城市的一份子,政府的政策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实际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城市仍然属于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产品品牌不属于这些城市,研发投入也变得没有那么迫切,有较大需求的只有物流配送行业,故各种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人才来了又走了。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由于加工制造业还没有遭遇明显冲击,这些城市尽管每年都在政府工作的层面上强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但真正付诸实施的政策措施并不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民营经济地位大为提升,在稳增长的总体格局下,如何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成为地方政府的当务之急。不过,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也好,让民营企业积极介入先进制造业领域也罢,都需要生产性服务业强而有力的支持。对于类似珠海这样的城市,工业化程度还不是非常高,其原因之一可能就在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而使得难以顺利有效推行工业化战略。
可见,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应该成为一个城市的共识,其内生逻辑是:生产性服务业将聚集一批现代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和优质专才聚集到城市,事情是人做出来的,有了人才,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有可能加速发展,并形成该城市的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鼓励和引导这个城市的投资者和外来投资者致力于先进制造业领域的投资,想方设法把现有的加工制造业提升层次。
于是,在加工制造业的“减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加法”同时开展的时候,生产性服务业扮演着“润滑剂”的角色:一方面通过提升加工制造业的附加价值,让加工制造业总体规模在减少的情况下,整体经济效益反而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双创”需要金融、法律、知识产权保护、物流配送等多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和配合,特别是在“互联网+”出现后,依托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技术,制造业领域将出现两大发展趋势:一是通过定制化生产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精细化、个性化的需求,从而提升客户对于产品和服务的忠诚度,二是通过模块化生产节省生产成本,缩减生产环节,两大趋势能够同时发生的前提是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出现,可见,生产性服务业其实本身也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必须把当前的信息技术和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业的崛起。
在了解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发展所起作用的内在逻辑后,就不难理解近日珠海市提出的“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增长的关键领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之一,是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攻坚内容,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举措”。
在我看来,珠海市充分意识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稳增长的影响。毕竟,对于珠海而言,包括装备制造业在内的先进制造业的稳步增长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而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民营企业应唱主角,一般而言,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本身不一定具备法律、金融、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才和渠道,迫切需要把部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外包给市场的专业机构和人才,这就是珠海在发展思路上强调要引导企业进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格局的目的所在。
那么珠海应该如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呢?在笔者看来,首先,珠海可以发挥区位优势,通过与澳门的充分对接,把香港的金融、法律等现代服务业专才吸引到珠海来,并以珠海作为基地,抓住珠西地区乃至粤西地区的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并与珠三角地区实现无缝对接的良好机遇,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同时,珠海也需要充分承接广州、深圳等省内中心城市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优势,进一步集聚发展要素,逐步实现由生产制造型城市向生产服务型城市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