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厦门海关推进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

改革再出发,策马又扬鞭。

 

自贸试验区堪称中国改革的新高地,开放的新标杆。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新制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出的殷切希望。

 

厦门海关凭借福建自贸试验区的天时地利,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在自贸区的试验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改革创新的浪潮。这场改革创新大幕是由落实“三互”(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拉开的。2014年4月,上任伊始、正在海沧调研的柏华冰关长,收到了辖区十余家企业的反映,称口岸通关过程中,多部门“串联式”办理手续,时间长,手续繁,通关成本高。改革就要有勇气迎难而上。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厦门海关将推进关检合作“三个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作为落实“三互”改革的“开山斧”,提出“服务发展、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理念。柏华冰主动登门,向检验检疫部门提出打破原有格局,实施流程再造的设想,得到了积极响应。在省、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下,关检双方通力合作,一斧砍下,掷地有声。时任监管通关处处长的邓光文带领厦门海关工程组和检验检疫部门组成合力攻坚小组,发扬“跑断腿、磨破嘴、反复试”的精神奋力前行,连轴加班、日夜拼搏、攻坚克难,海沧、漳州、泉州……一个个现场逐一调试系统,一个个障碍逐一攻克破除。

 

奇迹就是这样诞生的,用时短短44天,攻坚小组连续奋战,终于在2014年10月24日凌晨5点攻克厦门关区最远的业务现场——东山口岸“三个一”系统调试成功,当天来自台湾的29.7吨果汁顺利通关,在全国海关率先实现所有通关现场“三个一”的全覆盖。

 

企业满意了,改革者们仍不满足,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王蒙徽书记在召开的自贸试验区调研会议上对海关改革寄予了更大的希望。柏华冰关长参会后,立刻针对自贸试验区各项改革展开了新一轮实地调研。在调研中,他细心地发现关检双方虽然明确“一次查验”,但分设不同查验场地,对碰成功率不高。经深思熟虑,再次登门与厦门检验检疫局局长马元林会商,提出优化查验机制、整合口岸监管资源,简化查验、检验流程,建立关检“一站式”查验场的设想。这一整合打破了口岸长期场地分割、分兵把守、各自为阵的通关作业监管模式,又一次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口岸管理机制的重大突破。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贸试验区揭牌当天,关检“一站式”查验场在东渡港区启用。3个月后,厦门海关下辖的15个业务现场也全面启动,实现了关检“一站式”查验关区全覆盖,累计节约查验用地8万多平方米,实现关检查验设备、技术力量等资源的有效共享。此项改革让每票货物缩短通关时间30%、减少重复申报项目30%、节省人力资源50%以上、每个查验货柜节省费用600元……

 

一项重磅改革终于落地生根。厦门海关的改革者们又进一步思考: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再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与发展活力?他们把目光聚焦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上。他们深知,打造“单一窗口”,连通口岸各部门,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推动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这也是解决当前口岸执法体制机制问题、促进口岸管理模式创新的必然选择。可是此项改革涉及面广,触动多方利益。构想刚一提出,有畏难的,有质疑的,甚至还不乏反对声音,这是对改革者们的考验啊!“服从大局、合作共赢”,只要拿出诚意和胸怀,大家求大同、存小异,就能找到“最大公约数”,他们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决定将报关服务项目和系统全数转交给地方电子口岸公司,并将海关电子口岸平台与福建电子口岸平台进行整合,进一步简政放权、方便企业、服务社会。迄今,厦门“单一窗口”平台服务企业达5000家,数据申报简化率达32.7%,申报效率提升50%以上,被商务部评为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之一。

 

全国通关一体化关乎海关改革大局成败。国务院汪洋副总理将其称为“海关监管体制的一次革命”。为主动对接海关总署一体化改革,率先推进厦门关区一体化改革落地,厦门海关党组指定由党组成员、副关长王天舒牵头,挑选精兵强将,组成攻关小组,拉开一体化改革大幕,攻关小组与时间赛跑,与身心搏命,白天收集资料,研究讨论,夜晚整理思绪,潜心规划。“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历上上下下七轮修改,终于交出了一张推进厦门海关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海关总署署长于广洲听完汇报后,鼓励说:“任何改革只有通过试验才能得到检验,厦门海关要抓紧先行先试,尽快取得有益经验、有效成果”。邹志武副署长看罢方案后也给与充分肯定。在海关总署有关司局的有力指导下,厦门海关一体化改革如火如荼展开,先行先试组建监控指挥中心,构建监管联动机制,启用全息化物流管理系统,简化作业流程,整合优化机构职能设置,推进后勤保障一体化改革,独具特色的一体化管理新格局逐渐形成。总署改革办陈旭东主任实地调研后对该关的改革探索进行了肯定和指导。

 

一体化改革不仅仅是作业机制的创新,还涉及管理模式和机构设置的优化调整,厦门东渡、象屿两关整合,就是一个勇于承受改革阵痛的感人案例。

 

常在东渡港区进出口的企业发现,这里海关变化之大足以让人惊讶:原有的7个货运卡口、36条通道、5个行政卡口,缩减为2个卡口、19条通道、2个行政卡口,港区99%以上的货物实现了自动核放,在新设立的“一站式”服务大厅,百米内完成通关流程,既省时间又节约通关成本。

 

但“震荡效应”也随之而来。“东渡、象屿两个海关整合”和集约化审单模式,使一百多名一线关员需要转岗、转部门,一批人面临从厦门岛内城市繁华中心分流到岛外偏远郊区,上班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的痛苦抉择。

 

负责整合工作的厦门海关党组成员、副关长刘松武说:“改革需要勇气和魄力,也需要付出和牺牲,必须痛下决心。”为安定人心、持续推进改革进程,关领导分头带队深入基层,倾听基层干部心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岗位调整的同志纷纷表示坚决服从安排,默默离开工作了多年、积蓄了深厚情感的工作岗位。那一刻,许多人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一项项改革在新起点上蓄势而上、稳步推进。为全力支持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连接“一带”和“一路”。厦门海关主动靠前、先行先试,全力保障“厦蓉欧”国际班列顺利运营,并推动其经由海运方式向外延伸。

 

2016年4月24日,“厦蓉欧”班列跟往常一样,缓缓启动奔赴欧洲,不同的是此次班列承载了一批从台湾转运过来的货物,这是台湾货物首次通过这条线路运输。通过这一线路,不仅将“海丝”与“陆丝”连为一体,而且搭起了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纽带,使厦门口岸辐射面不断扩大,为大陆、台湾以及欧洲“沿线”国家资源流动搭建了一条快速的通道,意义非凡啊!厦蓉欧快铁班列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邢屹说,较传统海运40-45天的物流时间,“台厦蓉欧”班列仅需18-20天,而物流成本则仅为空运模式的1/7!

 

推动实现保税港区功能整合优化是近年世界经济低迷推给厦门海关的一大课题。早在2014年7月,柏华冰深入海沧保税港区调研时就发现港区仓库空置,区内的嘉里物流(厦门)有限公司提出保税区业务发展困难,希望能够划割出区外。

 

问题倒逼改革!可是,在保税区开展非保税业务,货物类型不同必然增加管理难度,必须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集成创新。柏华冰找来时任加工贸易监管处处长林朝阳,开门见山地说:“来,我们一起闯一闯!”第二天,“保税港区保税延展业务监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运作,他们把科技应用作为破解难题、防范风险的主攻方向,组织联合攻关,提出“联网监管,全程可控”的创新监管方式,仅仅经过80天,首批价值25万元的电脑部件顺利进入嘉里物流公司的非保税货物专用仓。“这一闯”让区内一批企业重获新生,盘活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5万余平方米仓储库容,为企业带来可观的仓储收入。风雨过后是彩虹。国务院后批复设立的3个自贸试验区中,唯一赋予福建自贸试验区“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探索建立货物实施状态分类监管模式”的实践任务。

 

重任在肩,动力更足。厦门海关大刀阔斧推进“委内加工”、“保税料件交易”、“融资租赁”等创新项目。全国首创“飞机维修一体化监管制度”,通过创新集中申报制度、优化保税航材延期管理、简化航空维修海关监管手续等,大幅度缩短飞机维修周期,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使太古、新科宇能、霍尼韦尔等一批国际知名航空维修企业从中获益。太古公司庄海滨董事称赞道:厦门海关创新监管模式解决了物流周转效率问题,这对飞机维修业来说,是最大的“利好”。厦门航空基地维修业务以年均30%的增幅高速增长,2015年航空维修基地产值达97亿元,进出飞机达455架……

 

助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是厦门海关改革创新的又一亮点。厦门海关党组成员、副关长叶超俊领衔的跨境电商改革小组,经历多番调研,创造性地提出打造跨境电商、邮件、快件通关“单一窗口”,集成自贸试验区创新举措,实施跨境电商“供应链式”B2B监管新模式。从选址、场所建设、方案设计到系统开发,改革者不断迎难而进。2016年6月20日,首票跨境电商B2B运行成功!与此同时,进境邮件移动式通关改革也成功实施,收件人“足不出户”,只需动动手指头,就可以自助通过手机微信、电脑注册登录“进境邮件系统”,随时随地对个人的应税邮件进行申报通关、状态查询、缴税放行;在另一端,海关关员们通过移动终端全程“无纸化”作业审核,实现了对内、对外全天候“E通关”,一种全新的海关监管模式应运而生。截至2016年5月,共完成进境邮件移动式通关作业8万余件,实现进境应税邮件100%覆盖,让广大民众深切感受到“互联网+智慧海关”带来的快捷与便利。
福建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将厦门再次推到了两岸融合发展先行先试的最前沿!要完成福建自贸试验区对台合作的使命,搭建好两岸基层海关关际交流的通道和平台,为两岸基层海关交流合作探路先行摸索经验,厦门海关需要诸多“破冰”。

 

谈到“破冰”,办公室兼改革办主任刘杨武仍记忆犹新。2015年7月,利用时任台湾地区海关负责人饶平先生率团来厦访问的机会,柏华冰向其提出了推进两岸基层海关“三互”合作的提议,得到饶平先生的积极响应,并向厦门海关发出赴台邀约。2015年11月9日,柏华冰率领厦门海关参访团登岛开始“合作之旅”,一路上受到了台湾地区海关同仁的热烈欢迎,提出的合作建议得到积极回应,从高雄关、台中关、基隆关到台北关,5天的访问,成果颇丰。实现了三个“第一次”:第一次在ECFA两岸海关合作工作小组框架下开展基层海关关务交流参访;第一次建立两岸基层海关友好合作关系;第一次正式探索推进两岸基层海关关际“三互”合作;翻开了两岸基层海关交流合作的崭新一页。

 

2016年,“三互”合作试点捷报频传,2月2日与“高雄关”首票监管互认货物顺利通关,3月4日首票对台小额贸易舱单验核作业顺利进行,3月17日首票两岸海关申报信息互换作业顺利完成,3月25日两岸海关对台小额贸易统计数据首次顺利互换,两岸关际“三互”合作进入实务阶段。

 

促进对台小额贸易的健康发展是双方关务合作的一项内容。近年来对台小额贸易出现违法违规情况,给两岸经贸活动蒙上了阴影。两岸守法经营业者一致希望予以规范。厦门海关因势而动、顺势而为,积极争取台湾海关支持,坚持“以规范促发展”的思路,在组织开展专项整治的同时,研究落实通关便利措施,促使关区对台小额贸易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砥砺前行,厚积薄发。在自贸试验区“舞台”上,厦门海关人改革创新的“好戏”不断上演。一年多来,他们先后出台了21项改革方案,滚动推出了99项重大改革项目,成立了65个专项改革小组,选调精兵强将近500人次,累计加班数万小时,以“用我必胜”的勇气镌刻时代、留痕社会。“功夫不负苦心人”,他们推出的创新措施有11项经评估为全国首创,4项被总署复制推广到全国范围,30项列入福建省改革创新举措,13项在省内复制推广。在此基础上,他们强化系统集成,近期又向总署提交了15项创新举措。

 

突破进取,独领风骚。厦门海关,迎着初升的太阳,在自贸试验改革创新的晨钟巨大轰鸣声中再一次高扬希望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