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让社会创新创业的内生活力竞相迸发,让更多民众收获新的改革红利——一年多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围绕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战略要求,在加强制度创新、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上,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取得亮丽“成绩单”的背后,是144项制度创新成果涉及的投资贸易便利化、服务业开放、事中事后监管和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改革和变迁。同样重要的是,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制度创新的星星之火,正在省市乃至全国复制推广,成燎原之势。
持牌金融机构扎堆落户
金融创新一直是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重心所在。眼下,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正不停地在前海伸展“触角”。
截至2016年5月底,前海跨境贷累计提款金额已经超过356亿元。此外,前海也率先实现跨境人民币贷款的双向打通,跨国公司外汇资金池和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都取得重大进展。
截至2016年6月末,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共有8家主办企业开展了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业务,跨境收支规模0.62亿美元。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2家,入池所有者权益366亿元,已办理跨境收支业务规模11亿元人民币。此外,片区内已有41家企业获得了QDIE试点资格,实际汇出金额9.0亿美元。QFLP试点管理企业已达到106家,基金20家,累计注册资本(认缴资本)达266.53亿元。
伴随金融创新不断提速,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机构纷纷扎堆前海,片区金融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数据显示,入驻前海的金融持牌机构总数累计达到152家,其中商业银行及分支机构23家,财务公司3家,消费金融公司1家;证券业金融机构共60家;保险业金融机构19家。
2016年上半年前海金融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21.39亿元,同比增长64.5%,占53.9%;完成税收60.62亿元,同比增长174.8%,占58.7%。细分来看,传统金融与创新金融增加值各占一半,创新金融税收占比超过六成。前海已经累计向创新型金融机构发放落户奖励6600万元。
制度创新促进产业转型
一年多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坚持为国家试验创新制度的同时,也有力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转型。
2016年上半年,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4.23亿元,同比增长83.9%;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283.81亿美元和15.04亿美元,同比增长363.7%和32.4%。其中,合同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市的85.79%。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自贸区新增市场主体多属于高端业态,特别是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等新兴业态为前海经济增长注入动力。截至2016年6月底,前海注册商业保理企业2961家,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融资租赁企业1234家,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对我们新兴企业来说,制度的创新优化就意味着实实在在的产出。”深圳融易学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位少卿表示,很多企业对于商业保理、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投资、资产证券化等新型业务需求非常旺盛,包括区内企业投资海外市场,利用自贸区的金融创新可以更好地为企业转型服务,带动实体经济发展。
而除了金融业外,在自贸区便利化的通关环境带动下,为港商进入内地市场创造了新通路,这也促进了越来越多的冷链物流类企业落户。上半年现代物流业注册企业形成营业收入1042.7亿元,占53.7%,为前海四大产业最高。
积极尝试政府职能转变
在着力推进市场化政府新模式方面,今年6月18日,前海管理局与招商局集团就组建合资公司签署了框架协议。双方将以共同启动前海土地开发为依托,进一步加快片区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和产业引进,发挥产城融合效应,这被视为自贸区管理体制机制重大创新之举。合资公司的组建已形成具体方案,将加快挂牌成立。
为转变政府职能,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内共有146项审批事项实现了跨部门“一口受理”,131项审批事项集中由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负责办理,其中58项涉及企业准入及后续服务的事项集中由一个局内处室负责办理,大幅提升了服务效率。
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也得到了外界的积极评价。2016年4月22日,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联合新华网发布了“2015-2016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在广东、上海、天津、福建四大试验区中,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在“贸易便利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金融制度创新”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四大领域指标排名中两项第一、两项第二,领先优势非常明显。
作为全国开放新格局中的先行试点,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在接轨国际的制度规则、法律规范、政府服务、运作模式等方面率先实践,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可供借鉴的“制度试验池”和适合推广的新模式。随着制度创新经验的复制、推广,相信有更多的地区和人们将分享国家自贸区战略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