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南沙城市副中心正当其时

广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以城市发展和治理为主题,会议决议提出了未来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新目标。以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为目标,我认为有三方面的意义。

 

第一,表明了广州城市发展进入到新阶段。记得20世纪90年代,广州是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经过20多年的发展,珠三角已是世界工厂,全球性的生产体系已把广州与世界链接在一起,广州以商贸功能的国际化为突破口,在商贸功能带动下推进交通枢纽的国际化初见成效。因此,未来的发展可以借助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推动国际高端要素的聚集,大力发展城市的国际性创新和服务功能,在全球网络体系中构建自身优势环路的枢纽节点,从而提升广州的城市地位。

 

第二,多中心组团式是巨型城市的解决方案。中国的城市不但人口规模大,经过不断的行政调整,地域范围也变得十分广。像我们经常提起的全球城市伦敦,人口是780万,地域面积为1500多平方公里。而广州则是人口达1500万,地域面积超过7000多平方公里。在这样的人口规模和地域尺度上,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是城市空间组织的理想方案。

 

第三,网络城市是珠三角的发展趋势。珠三角的最大特点是城镇密集距离近,同时存在穗港深多个区域强中心,城市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十分明显,珠三角城市群网络化的特征不断加强。同样是超大城市,处于城市群网络中的广州与相对自成体系的武汉的多中心组团式布局模式是有很大不一样的。在这种背景下,广州用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来表达未来发展的目标,既阐明了愿景,又显示了特色。

 

在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这一目标下,会议决议还明确把优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和建设南沙城市副中心作为实现愿景的两个实抓手。

 

长久以来,我们在城市发展上都过于侧重于产业和功能发展,对于空间形态和格局的重视不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城市发展是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在城市发展的长时间尺度上,城市的空间形态与格局和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的切合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城市工作会议把空间结构的统筹放在了“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的统筹之首,并提出要把握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内在联系。然而在“山、城、田、海”的格局下,这些生态用地普遍远离城区,市民能够享用到的生态空间并不多。

 

事实上,广州最大的自然要素就是珠江,珠江由北到南把广州的“山、城、田、海”串联在一起,是广州建立和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空间”内在联系的天然网络。因此,如果广州能够把珠江河网两岸的自然生态景观恢复和保育好,那珠江两岸就能够成为城区与北部和南部生态空间的连接带,是城市最好的风景廊,是市民接近自然、康体健身的最佳运动带;如果广州能够把沿河积存的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修补好和新的建设空间品质管控好,那一江两岸作为城市的创新带就呼之欲出,因为,这不仅是一条城市自然环境最好的带,也是城市历史文化最富集最有魅力的带,更是人的体验最佳的一条带。

 

南沙一直是广州城市发展中的一个议题,2000年战略规划后的历次规划都把南沙的开发摆到重要的议程。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可以说真正地激活了南沙。国家新区和自贸试验区的“双区”政策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已显现,南沙真正的开发机遇已到。港珠澳大桥建设和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与南沙开发所形成的粤港澳大湾区雏形已现,而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提出的战略枢纽,但在空间上,南沙离中心城区距离较远,广州要真正成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点为支点。因此,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南沙城市副中心,可以说既是对当前机遇的把握,更是呼应未来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布下的局。

作者: 
马向明: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