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5日,陆家嘴金融城迎来发展史上的新篇章。按照企业化组织、市场化运作的“法定机构”——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正式投入运作,与此同时,陆家嘴金融城理事会一届一次大会也顺利举行,并开始履职。随着以“业界共治+法定机构”为基础的公共治理架构正式组成,陆家嘴金融城体制改革试点的大幕徐徐拉开。
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沈晓明,副市长周波共同为陆家嘴金融城理事会、发展局揭牌。
陆家嘴金融城,是国务院于1990年批准设立的国内唯一以“金融贸易区”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经过20多年发展,基本形成以金融、航运服务和商贸为主导,会展、旅游业为补充的“3+2”产业体系。进入发展新阶段,在充分酝酿讨论后,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陆家嘴金融城开展体制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实施“业界共治+法定机构”的公共治理架构。
陆家嘴金融城体制改革是对标国际通行规则的重大改革举措。市政府副秘书长、区委副书记、区长翁祖亮表示,实施陆家嘴金融体制改革,构建更具国际化特点、更符合市场化发展要求的“业界共治+法定机构”公共治理架构,既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崭新尝试,也是上海自贸区建设、深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举措。此次陆家嘴金融城体制改革,要充分对标国际上成熟的金融中心城市、吸引借鉴国际先进治理经验,打造一个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不断增强金融城的全球影响力。
所谓“业界共治”,就是充分实现业界参与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产业生态链等方面公共治理的意愿,发挥业界在产业发展、行业自律、密切与政府部门沟通交流的作用。为此,浦东新区政府联合业界发起设立了陆家嘴金融城理事会,作为金融城业界共治和社会参与的公共平台,通过区域内业界共治的模式集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金融城的发展。
而“法定机构”,则是指由浦东新区政府发起设立的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作为金融城法定的管理服务机构,它将通过企业化组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模式,提升推进金融城发展的能力和效率,以此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构建精简高效的公共治理模式。
陆家嘴金融城的“业界共治”模式,充分考虑了市场和社会主体多元参与的需求。新一届理事会的理事成员突出金融并涵盖航运、商贸、专业服务业等各领域,体现了“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的特征。
作为陆家嘴金融城的公共平台,理事会将围绕金融、航运、贸易等产业发展和商业、交通、文化等环境优化,开展业界共治,支持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创新及海外业务拓展,推动金融城成为国家相关领域重大改革措施先行先试的承载平台,提升金融城的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