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创新创业有“三法宝” 高质量团队成倍激增

2016年上半年,依托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双创特区的资源,新区新建41家众创空间,其中国家级11家、市级21家;向2000多家企业发放“创新创业通票”,服务覆盖了创新创业的各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新区所培育出的高质量创新创业团队正成倍激增。正因为如此,创新创业成为了新区一张闪亮的名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这句唐诗来形容当下滨海新区创新创业的氛围再恰当不过了。在这里,几乎每天都有关于双创的公开课、融资路演及服务对接会等活动轮番举办。仅以高新区华苑科技园一处为例,围绕海泰大厦方圆2-3公里内就聚集了10来家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吸引了数百名创新创业者来此奋斗。

 

今年以来,滨海新区持续加码创新创业扶持力度,特别是在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双创特区的相继挂牌后,有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资源正加速向这里聚拢。截至目前,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超过24000家,经认定的国家级、市级研发中心总量达417家,建成各级众创空间41家。可以看出,滨海新区早已成为我国北方的双创最前沿。

 

新区亮眼的双创数据,当然离不开新区多年来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付出与收获。为此,特别梳理出了新区双创的三大特点,多点窥面,帮助读者了解新区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法宝1 雄厚产业基础成双创“压舱石”

 

打造“产业创新中心”是新区近几年发展的首要任务。新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建成创新活力迸发、创业环境完善、研发机构集聚、成果转化高效,具有强大带动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今年上半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15.84亿元。新区通过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打造了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并由此创造出了庞大的上下游产业链衍生商机。

 

以高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例,在国能新能源汽车、华泰汽车两大整车制造厂商与力神电池、波士顿电池等动力电池研发企业和以协鑫集团为核心的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带动下,该产业正散发出强大的吸引力。

 

天津布尔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新能源汽车远程控制系统研发与配套解决方案策划的初创企业,公司创始人闫方超告诉记者,他们就是看中了高新区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以及相关配套资源,才决定把公司开设到高新区的。他说:“这里高密度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资源对于布尔科技这样的初创公司十分可贵。我们不仅可以及时获得第一手的行业资讯,更可以就近寻找优质的合作伙伴,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与壮大。”

 

法宝2 优质服务提升双创软实力

 

截至2016年上半年,新区新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11家、市级众创空间21家,累计建成41家。在新区,创客们除了可以进驻36氪、创客总部、腾讯众创空间等国内知名的孵化平台,也可以选择本土产业资源雄厚的TjAb众创空间、创意魔法空间等作为自己事业的起点。

 

而为了更加深入地服务好双创主体,新区自上而下都在对服务模式进行着探索。以中心商务区建立的“管家+专家”服务体系为例,目前,这里共有近40名“服务管家”帮助企业对接政府部门、专业机构、众创空间和行业协会,获取设立、运营、金融、市场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而由9家专业机构组成的“服务专家”团队,可以为企业提供虚拟地址托管及政策信息推送、年度报告和税务申报提醒等延伸服务,并搭建起了自贸试验区金融服务中心、会计服务中心、律师服务中心等一批综合服务平台,满足双创主体的多样化需求。

 

与此同时,新区的研发机构也将发展思路逐渐向“对外服务”转变,通过利用自身的学术、科研、人才和设备优势,给新区的创新创业者和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着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设备共享、检验检测、人才培养等服务内容。以国家超算(天津)中心为例,该平台以超级计算机系统和超级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对外提供电子政务、云计算、大数据、工程设计与仿真、动漫与影视特效渲染等专业技术服务。目前,中心内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每天在线研发任务平均超过1200个,累计服务研发团队超过700个,带动经济效益逾20亿元。

 

法宝3 创新制度与普惠政策为双创保驾护航

 

为了加快营造创新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创新活动与市场深度融合的区域创新创业环境,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近两年来,新区各级部门都在对制度创新与政策普惠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尝试。目前,在滨海新区,创新创业者不仅可以享受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6+4”政策,还可以在双创特区中享受到十条含金量十足的政策优惠。可以看到,新区围绕双创,在科研经费、人才引进、股权分红、融资以及众创空间运营等方面给予了实打实的帮助。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带动下,新区特别设立每年15亿元的科技发展资金,在重大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科技金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助推科技企业升级发展。在“一助两促”活动中,新区相关部门不断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帮助企业与银行对接。上半年新区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累计获得贷款4790笔、总额达1282亿元。

 

而在功能区层面,高新区为了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于2015年在全国首创了“创新创业通票”制度,将以往先由企业出资后政府补贴的方式,调整为先由第三方机构垫付,再由合作银行兑现的新方式,通过“互联网+政府服务”模式,惠及了上千家企业。截至2016年6月底,“创通票”共促进区内企业专利申请新增近1.4万件,占全市新增总量1/5;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97家,市级高企258家,占全市新增总量1/4;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3家,占全市新增总量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