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0日,中山大学副校长、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李善民教授到广东省发展和改革会参加“‘一带一路’倡议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研讨会。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钟明、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赵细康等领导、专家出席研讨会。
广东省发改委钟明副主任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介绍了召开此次会议的背景与目的。接着由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毛艳华副院长简要介绍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演进以及如何对接“一带一路”的“五通”,提出建设五大合作平台、政策保障措施。
听取报告后,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李惠武副主任从国家的战略高度、广东的历史担当等角度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他说,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经济地理概念,范围要紧扣珠三角,最好把珠三角加港澳与国际先进湾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展开比较,这样优劣势就一目了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放在辐射泛珠三角、服务国家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话语权的高度进行规划,这也有利于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总体布局的战略地位。他强调,粤港澳大湾区的GDP、人口总数、港口吞吐量、空港流量等指标已经可以媲美国际先进湾区,但粤港澳合作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的融合,因此,制度差异和整合能力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软肋所在。比如,社会保障、所得税、住房等政策的衔接难以推进;粤港澳24小时通关、便捷的客运体系、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的问题的沟通协调做得还不够;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开放创新方面,金融模式与业态创新、资金三地融通与安全、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需要论证、试验。同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要先做好内部整合,比如港口群、空港群的协同发展。另外,报告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一带一路”的“贸易畅通”方面,对服务业发展、服务贸易自由化方面着墨还是太少了。
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赵细康结合前期赴国外调研的体会谈到,政策沟通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沿线国家间的信息公开,东南亚、非洲的沿线国家对中国的经济特区、园区经济很感兴趣,但却发现相关资料很难找到。而报告的五大合作平台中关于沿线国家大学生联合培养的想法有新意,但这属于国家层面的事务,较难落地。
广东省发改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处黄明忠处长指出,报告的标题需要更加鲜明,把观点提炼融入到标题中去。他还结合前不久印发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功能定位之一是国际航运、航空枢纽,这个枢纽体现在什么地方,需要明确;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建设最好结合高铁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做到协同发展;在贸易畅通领域,三地通关便利化是研究的重点,不能遗漏;资金融通可以着重研究如何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作用,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安全等事项。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彭壁玉教授则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基本情况需要更加充实的内容介绍。然后,湾区的市场机制融合难点、产业梯度分布、协调环节需要做一些研究。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陈玉罡教授从粤港通关模式创新的案例解读了粤港澳三地便捷通关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重要性。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符正平教授、副院长毛艳华教授、广东省发改委龙志梅副处长和副研究员史欣向博士、徐世长博士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