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广东、福建、天津自贸区同日挂牌,上海自贸区也于同日扩区,宣告中国自贸试验区由上海一枝独秀的“1.0版”升级至“四朵金花”齐放的“2.0版”。在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毛艳华看来,自贸区如同一项期待已久的压力测试,既服务我国对接国际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也为我国试验双边和多边自贸协定签署所需的各项要求。
同时,自贸区对服务我国区域发展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推动上海与整个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服务广东与泛珠三角地区的改革创新,还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试验区都有特殊的功能。
金融开放:广东与上海错位发展
在接受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采访时,毛艳华表示,与上海自贸区更为全面的定位不同,广东自贸区的功能定位更为集中,就是深化粤港澳经济合作。尤其在金融方面,上海更多是要对标全球,广东则着重深化对港澳的金融开放。其中,广东自贸区的首要目标就是扩大对港澳的开放,在建立负面清单的基础上,通过CEPA服贸协定,对金融、贸易、教育等领域扩大开放起到了先行先试的作用。第二,广东自贸区扩大了专业服务领域对港澳的开放,探索了港澳从事法律、会计、审计、建筑、医疗等专业服务的从业者在自贸区进行执业资格的认定,使专业服务提供更为便利。第三,广东自贸区专注探索粤港澳金融市场一体化,跨境融资、跨境借贷相继在自贸区内试验,港澳金融机构在自贸区陆续积聚都是有利佐证。
毛艳华表示,与上海自贸区位处浦东单一行政区不同,广东自贸区分为南沙、前海蛇口、横琴三大片区,因此广东自贸区总体方案一开始就对三大片区进行了明确定位:广州南沙片区偏重航运和先进制造业,重点面向国际,着力发展特色金融;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偏重金融服务业,同时发展航运、科技创新和专业服务,尤其是面向香港的现代服务业;珠海横琴片区偏重电子商务、旅游相关产业,主要面向澳门。
他特别指出,在南沙建立的粤港深度合作示范区,采用了香港的行业管理和监督标准,在不突破陆港两地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探索深度融合,凸显了广东三个自贸片区错位竞争、协同发展的重要特点。
最大亮点:政府职能转变
2016年8月31日,我国第三批自贸区名单最终落地,新一批自贸区花落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和陕西7个省市。毛艳华认为,未来中国能否形成“1+3+7>11”的“自贸格局”,11个自贸区能都进一步推进我国改革创新,首先要回归自贸区设立的本源,明确自贸区设立的初衷,这样才能把改革和创新落到实处。
毛艳华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根本目的是要进行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试验。他表示,在这一点上,上海自贸区成立三年来的最大亮点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这是最有成效的制度创新,也是最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
他表示,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决定政府与市场关系,建立良好的营商环境,这是自贸区服务我国经贸改革的重点。“上海自贸区在政府管理模式,高标准地推动各片区协同发展,实行证照分离改革等方面都对其他自贸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毛艳华向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表示,作为中国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政府职能转变不仅是各个自贸区重要的制度试验,未来也将在更广泛的范围进行复制推广。
上海自贸区积极服务于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服务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15年11月,上海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实施方案》,从五个方面提出了18项具体任务,包括“双自”叠加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可享一定财政支持,利用自贸金融开放支持创新企业发展、降低融资成本等。
毛艳华指出,自贸区试验区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发展,这一机制值得其他自贸区学习借鉴,尤其在发挥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优势上,上海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自由贸易账户、境外本外币融资、人民币资金池、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等金融创新服务,对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为企业提供上升空间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此外,毛艳华还指出,上海自贸区事中事后监管探索颇有成效,尤其在信息归集和监管信息平台建设上取得实质性成果。上海自贸区的一大核心优势就是试验金融改革创新,在FT账户管理体系建设、境内外资金监管、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等方面对其他自贸区都具有引领作用。
未来发展:对接国际投资贸易新规
毛艳华告诉记者,自贸区的很多制度创新都是相互的、相通的。他表示,自贸区在试验贸易、投资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相似的难题,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是加强横向联动,如中央各委办局应该坐到一起,探索改革的路径与方向。与此同时,上海、广东等自贸区主体也要积极探索服务国家战略。比如在对标“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上,上海作为金融高地,广东作为贸易大省,应该积极率先试验国际高标准的金融贸易监管机制和投资贸易新规。
毛艳华表示,下一步,我国各自贸区应建立更为便利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各自贸区都应积极总结效能更高、服务更好、监管更有效的自贸试验区建设。另一方面,各个自贸区仍需进一步扩大开放。毛艳华表示,目前自贸区仍旧受到国家整体开放的限制。下一步,广东自贸区将继续围绕对针对港澳地区扩大开放,上海应该持续发力针对金融领域的扩大开放。
在产业发展上,各个自贸区需要持续探索沿海地区的新经济发展,测试国际投资贸易新规则。目前我国各个自贸区在对接国际高标准的投资贸易新规则上还有较大上升空间,主要原因是大家吸引资金做得多,但是对国际投资规则、贸易规则、知识产权保护和监管的对接和测试做得不够,这是中国自贸区发展的突破口,也是下一步能够持续发力的地方。
毛艳华同时指出,各个自贸区在智能化、生态化发展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每个自贸区都应该利用本身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产业优势,为我国节能减排、智慧城市建设探索先行先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