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第十九届投洽会这场国际资本盛宴上,厦门片区吸睛又吸金——41个项目签约落户厦门片区,投资总额达717.70亿元人民币。其中,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的融资租赁“崭露头角”,5个项目投资总额达30.2亿元,成功将融资租赁从飞机拓展到船舶、医疗器械等产业领域,为企业发展“降成本”。
“融资租赁的发展,最大的好处就是融资成本的降低,这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成本’的重要一环,让实体经济发展如虎添翼。”厦门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以“三去一降一补”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片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厦门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推进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各项试验任务,强化制度创新引领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为大力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破题”的方向。
厦门迎接着来自全球各大航空公司的飞机,这里是全球重要的航空维修基地。厦门片区成立以来,立足服务国家大飞机战略,加快建设全球“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为企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环境、提供条件,努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创新驱动。今年1至7月,航空维修产值72.34亿元,比增34%;航空维修进出口107.61亿元,比增35.5%。
承载着对外开放平台的功能,作为对接全球价值链的窗口,厦门片区在整合产业资源融入全球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个窗口的创新能力也引领着产业升级的方向,并最终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如今,融资租赁、航空维修、邮轮经济、跨境电商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
另一方面,厦门片区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角度精准发力,强化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揭牌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制度化推出123项政策措施,推出了194项创新举措,强化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等229项改革试点经验。在福建省通报160项创新举措中,厦门片区有80项,30项属全国首创,这里已经成为全市推动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重要推进器。
给权力做减法,给责任做加法,为市场做乘法。下一步,厦门片区将以“三区一堡”为目标,建成贸易、投资、金融、科创开放与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改革区,打造对标国际贸易通行规则,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形成倒逼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提升政府效能效率的政府效能再造区,成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动市场主体走向国际发展的桥头堡。
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围绕功能性产业聚集培育加大制度创新力度,降低企业运行制度成本,努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创新驱动。注重制度创新和系统集成,全面推进2016年105项目试验任务落实,构建体制机制“创新链”,催生改革创新倍增效应,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经验模式。
构建与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用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释放经济发展的潜力。纵深推进“放管服”工作,着手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积极构建政府服务大数据平台,加快建立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成便利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创新柔性引进使用高端人才机制,大力引进一批能带动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出台社会信用信息应用管理办法,建立企业全景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估体系,完善监管风险点和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