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8日,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粤港澳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自贸区高端讲坛第6期在广州校区南校园举行。主讲人是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陈波教授,从三年前建设自贸试验区的背景、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三周年改革成效和最新改革动向等方面重点评述。毛艳华副院长主持讲座并作总结发言。
陈波认为,许多人现在对自贸试验区的概念仍是一知半解,还停留在保税区升级版的认知层面。实际上,自贸试验区是我国应对改革深水区先行先试的平台,探索开放型市场经济的治理经验,然后复制推广至全国,也要推广至国际,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谈到上海自贸试验区三年前挂牌成立的环境,陈波用“内忧外患”来形容,中国经济当时已经走到劳动力、环境两个拐点,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全球范围内高标准贸易与投资协定不断对中国造成开放压力。亚太主要经济体仅剩中国未加入TPP,上海自贸试验区就是为了应对TPP的冲击,制度创新的具体任务很多都是TPP的要求,从这个角度看便不能把自贸试验区看作传统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升级版。
陈波指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写明了5个方向,29项任务。5大方向分别是市场经济法治化、政府职能转变、货物贸易便利化、服务业开放和金融开放创新。其中,市场经济法治化包括实践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环境安全标准达到国际水平;政府职能转变涉及构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和竞争中立的营商环境;货物贸易便利化和服务业开放重点在于商品自由流动和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金融开放创新则是全面开放金融业和资本项目。陈波用产业政策的例子解释自贸试验区为什么要践行竞争中立的标准,这一标准强调监管要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而我国目前的产业政策往往是以试点名义采取差异化待遇的政策,方向是与竞争中立相悖的。
金融改革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重头戏,陈波在讲座里也重点提及。他表示,总体而言,金改政策出台了不少,但实际落地效果不及预期,这很大程度上与内外部金融环境都不稳定的形势有关,但总体方向不会改变。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主要有4个方向,人民币跨境使用,这一点在跨境电商领域实施较好;外汇管理便利化也做得很好,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这两项现在暂时停滞了。金融开放创新未来的着力点在推动资本市场细则落地,FT账户对个人开放双向投资;金融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允许设立合资证券、股权投资、咨询公司;打造国际金融服务平台,扩大人民币资金池管理范围;发行熊猫债;继续推动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推动大宗商品现货、期货交易;鼓励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发展;提升电子监管能力等。
陈波还介绍了上海自贸试验区重要金融创新案例——FT账户。他表示,在区内经营,有一年以上纳税记录的企业可以申请设立,有杠杆率为200%的本外币境外投融资额度,这些资金可以不经审批自由流动;如果要降低利息成本,还可以通过这个账户贷离岸人民币,这比自贸试验区外的借款成本还要低150-200BP(2016年6-8月的测算),还可以在区内融资再以实物资本的形式向区外有限渗透。应该说,FT账户体系在服务实体经济又遏制套利行为方面作用还是很明显的。但个人FT账户、推行熊猫债还未落实,合资证券公司的FT账户也才刚启动不久。
自贸试验区未来改革动向则是落实金改40条、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贸易监管标准国际化、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优化和开展第三方评估。最后,陈波教授和在座研究人员进行问答交流。
主题:自贸区改革三周年
主讲人:陈波(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联储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客座研究员)
主讲人介绍:陈波,2008年在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加入上海财经大学,历任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世界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自由贸易区研究院秘书长等职务,兼任美联储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Dallas)客座研究员、APEC核心经济论坛—PECC的研究顾问等职务。其研究方向是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合作,在高水平SSCI英文学术杂志、国内顶级期刊《经济研究》等发表论文逾20篇。其评论和观点多次出现在国内外主流媒体上,并多次接受电视访谈。
讲座内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背景、自贸区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关系、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三周年改革政策评述、最新改革政策介绍等。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
时间:2016年10月8日(周六)上午10点
地点: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校本部)文科大楼7楼71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