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市场上首家办理FT财务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归集服务的银行;浦发银行,率先落地多项创新首单业务;汇丰银行,首批在自贸区启动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的外资银行……
三年来,自贸区银行业始终保持稳健、蓬勃的发展势头,机构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日益深化;跨境金融业务加速发展,国际化经营能力明显提升。
截止2016年7月末,上海自贸区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共计464家,比2015年4月末(即上海自贸区正式扩区当月)增加34家,其中分行级及以上机构数量164家,比2015年4月末增加13家。
个案突破 鼓励机构自主创新
自贸区的现行先试的使命,决定了“创新”将是金融机构在自贸区相关业务中的“兵家必争之地”以及核心竞争力所在。“试验田需要创新,建行紧跟自贸区成长步伐,不断探索,不少案例入选官方公布的自贸区创新案例。”建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吴益强对这些案例如数家珍:资本金意愿结汇、分账核算跨境融资、本外币一体化FT资金归集、自贸区跨境同业存单等。
资本金意愿结汇,为企业提供了汇率管理工具,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分账核算跨境融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本外币一体化FT资金归集,为企业搭建连通境内外资金市场的通道;自贸区跨境同业存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截止今年6月,建行通过融资性保函、跨境银团贷款、FTE/FTN并购融资、协助境外发债等方式,已成功办理了光明集团、锦江集团等20个“走出去”项目,累计金额20亿美元。
以上创新案例,得益于去年5月上海银监局推出的“自贸区银行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上海银监局副局长马立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机制引导、支持和规范辖内银行业机构借助自贸区的试验平台,针对监管规制未及覆盖或规定不清晰的领域,通过与监管部门充分沟通,以“监管无异议”的形式实现个案突破,鼓励机构自主创新、先行先试。
据介绍,目前上海辖内提出通过该机制开展的业务创新试点共计40余项,已落地项目近20项,累计融资授信近400亿元。
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有了顶层设计
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创新是上海自贸区四方面制度创新任务之一。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冯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上海自贸区和浦东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有了顶层设计,有了‘四梁八柱’。”
马立新介绍,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包括五方面,即:机构、风险、产品“三维一体”监管治理架构、全流程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信用卡“刚性扣减”机制、自贸区银行业特色监测报表体系、自贸区业务风险评估指导意见。
其中,信用卡“刚性扣减”机制要求,辖内商业银行在核定持卡人授信额度时,要在本行核定的总授信额度基础上刚性扣减申请人在他行已获累计信用卡授信总额,以有效防范信用卡过度授信风险。
“目前,该机制已在阻断“三去一降”企业利用信用卡过度授信、加大自身负债杠杆的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银监会已明确要求全国信用卡发卡银行推广这一做法。”马立新强调。
据了解,上海银监局对离岸业务经营授权、区内机构和高管准入简化、自贸区特色监测报表、自贸区业务风险评估指导意见等四项细则已在广东、天津、福建等地自贸区不同程度的复制推广,创新监管互动机制已复制推广至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全流程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中的部分创新措施和信用卡“刚性扣减”机制已明确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简政放权及负面清单管理 展对外开放姿态
2014年,银监会批准上海银监局成立自贸区银行业务监管处,专职履行对自贸区银行业的属地监管职责。简政放权和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是三年来上海银监局在银行业监管制度创新改革方面的一大创新亮点。
2016年3月,上海银监局颁布了中外资银行业市场准入报告类事项清单,首次对银行业现有各类市场准入相关报告类事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优化,是对探索银行业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善监管服务,提升自贸区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的一次前瞻性的试验。
“自贸区已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动力点。”吴益强深刻感受到全球对上海自贸区的关注,他认为简政放权及负面清单管理,展示了上海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姿态,也成为自贸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名片。
“下一步,上海银监局将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探索,完善自贸区市场准入简化政策,深化银行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试验,探索自贸区银行业负面清单管理,进一步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内部管理、业务拓展、风险防范等各方面先行先试,强化上海自贸区的示范引领效应。”
马立新表示,上海银监局将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银行业监管制度创新与供给,完善相对独立的自贸区银行业监管体系建设,支持在沪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自贸金融创新,增强市场主体对政策红利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全国金融业的改革转型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