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自贸区和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实施方案,提出要发挥智库、社会组织等参与机制的作用,在产业规划、重大决策、科技投入等方面建立参与机制。
智库建设一直备国家关注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完善科技创新片区治理也是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的重要事项。
借助“双自联动”、科学城建设等改革契机,张江管委会通过与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等社会智库的契约制合作,正进一步推进“小政府大服务”机制创新。
张江管委会表示,已在落实“双自联动”行动方案中明确把智库、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纳入参与决策和业界自治体系,给予培育和发展。以自贸区片区服务治理创新,发挥社会参与机制的作用,优化“政社合作”机制,增强智库社团所代表的创新主体参与决策和行业管理的话语权。
对于新型“智库”的定位,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院长陈炜给出了明确答案:既要顶天,也要立地。“顶天,就是要对标国际规则、对标国家大政方针,围绕自贸区和科创中心等国家战略,研究创新体制机制;立地,则是要接地气,对标企业、创新主体的需求,研究行动方案和政策落地,起到整合社会智慧、提炼创新理论、提出思路对策,形成决策咨询的作用。”
“智”推“试点”成“热点”
在张江园区内的哈雷路上,有这样一个全新的生物医药制造基地:尽管内部设备还处于安装调试阶段,可生产线却早早被订满,“档期”竟然已经排到了2019年。
什么生产线会这么火?原来,这是一条各路创新药企可以共用的生产线。张江率先“试水”的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让生物制药合同生产(CMO)具备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跨国药企巨头勃林格殷格翰与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全新的生产基地作为试点平台,立马吸引来不少本土新药创新企业。
对标国际规则、呼应市场需求,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正是上海借助“双自联动”啃下的硬骨头。
3年前的张江,在业界已是响当当的“药谷”:我国食药监总局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其中就有1个来自张江;连续几年,张江从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资金中拿到的经费占全国1/3;张江企业申报新药的成功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但同时,又有不同的“声音”:真正上市的新药寥寥无几,“张江牌”少之又少,更有人质疑,张江的生物医药企业将自己的新药专利卖给国外公司。
上述情况如何破局?是干等着政策放开,还是提早一步行动,张江果断选择了后者,补上这“临门一脚”。
其间,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作为新型智库,一直参与其中,在推进的几年间,深入企业组织调研座谈,累计形成了长达数百页的调查报告和实施方案建议。在市和新区药监部门的指导支持下,经过张江管委会牵头的研究和呼吁,借助“双自联动”机制,全国人大修法后同时在全国十省市试点。与其他试点省市相比,上海试点重在国际一流创新药物的代工。
值得关注的是,在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等智库的建议下,张江生物合同外包以商业保险和风险保障托底,保障了试点的科学决策和快速推进。
目前,张江管理局已设立风险保障资金,为注册在辖区的上市许可持有人和受托生产企业试点药品提供风险救济保障。同时,与国际接轨的商业化研发和产品责任险机制也已建立。
政府敢于“下放”智库勤于“承接”
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库建设被视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智库可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专家指出,将智库咨询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畴,有助于激发智库的社会服务功能,推动智库研究成果转化。
随着自贸区扩围,张江成为自贸区试验与科创中心建设的首要结合点。
利用自贸区的开放优势和国际化平台,依托张江示范区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集群优势,以智库提供的决策咨询为基础,形成先行先试工作方案,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障碍和制度藩篱,这无疑是“双自联动”的要义所在。
背靠“双自联动”,发挥智库、社会组织和创新平台的作用,张江在创新“小政府大服务”机制上,又走在了前列。
2015年年底,在民政部门的支持下,张江管理局(张江管委会)与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共同签约建立研究平台,名为“张江科学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共建“政智合作”研究平台,这在全国自贸区智库建设中是首创,以张江科学城建设为核心,以“政智合作”方式,对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城产业规划及配套建设研究、人才创新创业、产业发展分析、政策配套研究、“双自联动”机制及推进方案等方面开展专项调研,形成决策咨询成果。
继张江管委会的契约式合作后,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作为新型高端智库,2016年3月还被市委组织部授牌“上海市人才理论研究基地”。与此同时,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中国金融信息中心等官方智库充分依托并发挥张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