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6日上午,自贸区高端讲坛第7期在中山大学文科楼举行。由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盛斌教授主讲《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使命》。盛斌教授现任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APEC研究院院长,南开大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讲座由副院长毛艳华教授主持,岭南学院、粤港澳发展研究院、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部分教师及研究人员参加讲座。
盛斌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两代开放型经济模式的特征。第一代是1978年至2008年,以“飞地经济”、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为主,配套以税收优惠、贸易自由化、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流动等政策,可称之为“开发区模式”。第二代是2008年至今,以全球金融危机划段,主要特点是在对外开放方面,不再单纯追求GDP锦标赛,而是着眼于改善治理水平和提升制度性话语权,更加强调双向开放,激励重心从市场开放转向制度开放,追求全球价值链竞争优势和与国际规制融合,在此背景下我国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因此第二代开放型经济模式可称为“自贸区模式”。比较这两代的时间节点,可发现都是国内和国际处于重大经济危机中,带有明显的危机推动型导向。
盛斌教授接着介绍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十大特点:一是从着力外贸体制改革向着力外资体制改革转变;二是从数量型出口增长转向效益型出口增长和重视进口;三是从吸引利用外资到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四是从以市场准入为核心的“第一代”政策转向以规制融合为核心,涉及到国内监管权限的“第二代”政策;五是从沿海率先开放转向内陆沿边地区全方位开放;六是从单纯的国际经贸合作转向注重对接国内产业与区域发展需求;七是从传统区位优势竞争转向新型制度优势竞争;八是从政策优惠转向制度创新;九是依赖多边贸易体制动力转向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驱动;十是从融入全球规则转向增强国际制度话语权。因此需要借助自贸区作为试验平台。
盛斌教授围绕自贸试验区设立过程、功能定位和制度创新、绩效评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而精彩地剖析。他表示,中国式自贸区的功能是综合型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和改革创新示范区,既要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也要服务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还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对自贸试验区建设重心聚焦不一致,中央强调制度创新要着力于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放管服”改革;地方政府则是希望扩大开放,获得改革红利。
他表示,当前,自贸试验区存在的问题在于,地域较为狭小,开放度与创新度有限,外资参与有限,民众获得感与社会受益度有限,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薄弱,立法基础薄弱,考核标准陈旧。制度创新成效与市场期待和高标准市场规则存在差距。
最后,盛斌教授提出关于自贸试验区下一步建设的政策思路,一是要将自贸试验区工作重心回归到开放发展问题,从服务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外资准入、离岸经济、商务自然人流动乃至深层次制度融合方面着手。二是要确立更高的目标,即要为国家和区域全球价值链,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为适应全球商业新规则提供制度测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