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湾区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重要龙头的今天,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终于要“呼之欲出”了。中山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林江受访表示,湾区经济的竞争绝不仅仅是GDP的竞争,更是创新实力的竞争,当今世界协同创新是大势所趋,打造科技湾区,粤港澳当之无愧。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早在2014年就出现在深圳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去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也提出要携手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追溯到更早,国家发改委2008年发布的《珠三角发展规划》也提到珠三角的融合发展。
不拼GDP拼创新实力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范围,长期跟踪粤港澳融合发展的中山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林江介绍,主要包括“二区九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引领式创新实力的加强,影响力注定会覆盖到粤西、粤北甚至周边省份。根据测算,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GDP总量已经达到1.24万亿美元(约合9.6万亿港元),超过了美国三藩市湾区,未来有望成为超过东京湾区的亚洲经济总量最大的湾区城市群。
目前,从经济总量上看,广州在赶超新加坡,深圳正赶超香港,珠海与意大利的佛罗伦斯相当,佛山直追荷兰阿姆斯特丹,东莞已超越美国拉斯维加斯,中山已超过瑞士日内瓦,惠州已经超过德国第二大港口城市不莱梅,江门与英国爱丁堡并驾齐驱,肇庆也已追上英国利物浦。
林江认为,在一个国家的创新发展歷程里,湾区扮演着创新发动机的角色。湾区经济不仅要强在经济总量,更要强在创新实力。“香港是国际航运中心,广州也在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珠三角还有海湾长廊、有产业基础;香港有对接国际的法律、营商环境、大学资源,深圳则有庞大的内地市场、有完善的製造业产业链、有创新科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具备良好的客观条件,绝不是空中楼阁。”林江指,挑战在于如何利用“一国两制”的优势,对接双方资源,加旺这把火,打造科技湾区。
建议大湾区专门立法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金杜(广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青也很关注制度层面的融合:“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法治化非常重要。”她提出,大湾区的规划、落地需要法制的保障,这对投资人非常关键,对保障大湾区顺利建设也行之有效,建议专门就大湾区进行立法,类似于前海、横琴、南沙,对特定区域单独立法。此外,政府的依法行政以及司法的公平正义对打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也很重要。”
深圳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陈可石受访称,“此前,国家层面有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带,唯独广东省的经济带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现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与京津冀、长三角一同形成三大国家城市群,实施这个战略非常重要。”他认为,“粤港澳湾区城市群要通过沿珠江口的多个重要城市合力而成,从而使广东省经济聚焦湾区,并成为面向太平洋经济的国家战略,成为联通‘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
新闻链接:http://news.takungpao.com/paper/q/2017/0306/3427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