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6月9日电(记者 范颖薇)2017年7月1日,香港将踏入回归第20个年头。这20年来,香港经历了97及08年的金融危机,但仍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20年过去了,我们该如何评价香港的经济发展状况?国家的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能为香港带来哪些变化?
日前,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教授接受中评社专访,深入分析香港回归20年的经济状况,他表示,回归的20年,香港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但第三次经济转型的动力不足。因此,香港要在一国原则下发挥好两制的便利优势,定位好内地与世界“超级联系人”的角色,与内地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与内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不断加强,既服务内地,又拓展自身发展空间,推动自身的经济转型升级。
毛艳华指出,香港经济发展的机遇应该是中国在全球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香港应对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找到“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交集,借力国家发展大势,主动把握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支持香港参与国家双向开放这一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强化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积极参与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共享国家发展成果。
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研究制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把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建设纳入到国家战略中。毛艳华认为,粤港澳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拓展香港经济发展空间,更好发挥香港在金融、贸易、专业服务、旅游、人文及国际化优势。粤港澳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和协同发展可以拓展香港发展空间和经济腹地,为香港年轻人提供“北上”创新创业的机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缓解青年就业压力。
回归以来粤港经济不断融合,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关系不断深化,然而,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冲突并不少。毛艳华表示,香港与内地出现的矛盾与冲突有深层次的原因,包括政策红利往往“惠商不惠民”、香港社会内部利益分配不均,两地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经济社会制度差异大以及特区政府的管治水平等原因。
因此,毛艳华建议,一方面香港要充分利用其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优势,把握住中央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另一方面,香港经济要加强以科技创新为引导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与内地在创新创业、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发展,加快对外贸易新业态的发展,推动经济第三次转型。
专访全文如下:
中评社:您怎么评价回归20年香港的经济发展情况?
毛艳华:回归20年来,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下,香港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得以保留、法律环境没有变、生活方式也没有变,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没有变,自由港及其自由经济政策等这些固有优势仍然高效发挥作用。香港连续第23年被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在各类国际评估报告排名中,香港的竞争力一直排名前列。回归的20年,香港经济保持平稳增长,1997年-2016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由1.37万亿港元增长至2.49万亿港元,年均增长3.2%;财政储备由4575亿港元增长至9083亿港元,增长了98.5%;外汇储备由928亿美元增长至3862亿美元,增长了3.16倍。
也应该看到,回归20年来香港第三次经济转型的动力不足,转型步伐缓慢。产业结构过度集中在金融、贸易、专业服务、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创新创业、科技产业等方面基础薄弱,新兴产业的培育面临本地市场狭小的难题。此外,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的地位也面临一些挑战。因此,香港要在一国原则下发挥好两制的便利优势,定位好内地与世界“超级联系人”的角色,与内地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与内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不断加强,既服务内地,又拓展自身发展空间,推动自身的经济转型升级。
中评社:您认为现在香港经济面临的机遇和瓶颈是?有人认为,现在香港存在楼价居高不下,年轻人向上流动性难、产业升级变革难等问题?对于以上这几个难题,您有什么看法?
毛艳华:目前,香港经济发展的机遇应该是中国在全球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香港应对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找到“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交集,借力国家发展大势,这应该是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香港相对世界其他地方最具优势的机遇。例如,要主动把握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支持香港参与国家双向开放这一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强化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积极参与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共享国家发展成果。
香港当前的发展瓶颈应该是多年的重商传统使得产业高度集中在金融、贸易、旅游、专业服务等领域,而且这些行业的外向性比较强,需要更加广阔的市场来支撑。而创新、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需要政府主导和投入的部门缺乏充足的支持,发展相对薄弱,目前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
对于房价居高不下、年轻人上升通道狭窄等这些难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香港经济体系自身固有的矛盾。香港土地资源有限,人多地少,产业结构较单一,未来真正的解决还是需要香港与内地发展战略的积极对接,通过“一带一路”、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合作、通过“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通过深港对“河套区”的合作规划开发以及“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的建立等相关的安排,扩展香港的经济腹地、增加就业机会、优化香港产业结构,为年轻人增加就业选择和提供上升通道,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养老医疗条件。
中评社: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规划,是个宏观的概念。因此,不少香港市民认为这些与他们无关,他们并不能从中获得实利。您认为,如何让香港普通老百姓在这些国家战略中切实获利,共用经济发展成果?
“一带一路”建设三年多来,在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等各个合作领域都取得了成效。香港积极对接“一带一路”,粤港澳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拓展香港经济发展空间,更好发挥香港在金融、贸易、专业服务、旅游、人文及国际化优势,香港可共享国家战略带来的发展成果,这都将切实改善香港普通市民的生活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有利于打造科技湾区、金融湾区和优质生活圈。粤港澳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和协同发展可以拓展香港发展空间和经济腹地,为香港年轻人提供“北上”创新创业的机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缓解青年就业压力。优质生活圈的打造将包括香港的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在广东试点,未来实现香港居民可在广东享受与香港水平相当的基础公共服务,缓解目前香港因房价高、居民生活成本高而引发的社会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这些都可实实在在地提高香港居民的“获得感”。
香港社会崇尚自由市场,在市场公平竞争中获得个人发展的观念根深蒂固。但是,在全球经济环境深刻变化和香港自身经济转型的条件下,特区政府应该积极有为,把握“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的机会。因此,特区政府要有政策规划,社会主流媒体应该加强宣传,让普通民众更加了解这些战略的内涵和意义。通过与国家战略对接,使香港居民共享国家发展和进步成果。
中评社:近几年,粤港交流交往更为频繁密切,但内地与香港矛盾似乎并没有减少,甚至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您认为这些问题的原因是?
毛艳华:最近几年出现的这些矛盾与冲突的确值得反思。回归以来粤港经济不断融合,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关系不断深化。总体上看,基于香港特区政府的请求,中央政府秉持基本法和“一国两制”的原则,出台各项促进香港与内地经济社会交流的政策对香港长远发展是有帮助的。例如,“自由行”政策着实推动了香港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在解决就业,降低失业率方面也做出了不菲的贡献。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来看,自由行政策实施以来,2003年-2013年间香港零售业总额实现了185.9%的增长率,商业楼面供应增长也高达16.9%,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见一斑。
我认为香港与内地出现的矛盾与冲突有深层次的原因。首先,由于香港以金融、保险、房地产为主的经济结构,导致中央政府出台的政策红利往往“惠商不惠民”,无法惠及中下层居民。近年来香港社会内部的“利益分配不均”问题越来越严重,香港居民收入差异悬殊,中下阶层居住、生活压力大。因此,中下层香港居民只看到与内地交流的增加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便,没有感受到这种密切的交流带来的好处,这样冲突就在所难免。
其次,虽然内地与香港同根同源,但香港与内地的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经济社会制度差异大,交往中出现一些“文化差异”和“文化碰撞”现象本该是正常的。但回归以来香港的系统性国民教育缺失,本土意识过强、“港独”思想抬头,这些因素导致香港居民的国民身份认同不增反减,与内地的文化鸿沟日益加深,对深化与内地整合疑虑重重。
最后,与特区政府的管治水平也有很大的关系。回归以来,香港政治体制没有形成在中央政府直辖下的以行政长官为核心的“行政主导”,反而在立法、行政和司法三者中香港特区政府的权力不断弱化。在这种政治体制的制约下香港特区政府难以集中精力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也难以针对香港与内地交流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进行精准调控。
中评社:对于两地交流交往,尤其是在经贸方面,您有什么建议吗?
“一国两制”下香港要继续发挥自身所长,基于自身在制度、法律、区位、专业服务、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把握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支持香港参与国家双向开放这一机遇,提升香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强化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共享国家发展进步的成果。
一方面香港经济的持续发展要充分利用其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优势。中国内地在全球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香港要把握住中央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发挥自身在金融保险、专业服务、航运物流、全球运营的优势,推动自身的生产性服务业向高增值环节转型、携手内地一起走出去。要进一步深化CEPA安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各种要素便捷流动,拓展自身发展的新空间,加强与内地经贸的深度交流合作。
另一方面香港经济要加强以科技创新为引导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与内地在创新创业、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发展,加快对外贸易新业态的发展,推动经济第三次转型。香港众多企业家都提出香港“再工业化”问题,“再工业化”的目的不是吸引旧的工业回流,而是支持智能化、自动化、高增值、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制造环节在香港发展,这主要是加强与内地的科创合作。目前香港的贸易、航运业中每单位的增值越来越低。要适应跨境电商、互联网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加快这些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才能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
毛艳华,现任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海上丝绸之路与粤港澳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区域经济和港澳珠三角经济。
链接:http://www.crntt.com/crn-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0&docid=104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