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经济数据
挂牌两周年来,广东自贸试验区累计新增企业13.02万家,外商投资企业5879家;入驻金融机构和创新型金融企业超过5万家,居全国各自贸试验区首位;合同利用外资金额达到752.24亿美元。
南沙片区挂牌以来新设企业24671家,已集聚74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和103家总部型企业;融资租赁企业落户264家,注册资金总额约789亿元,业务规模超千亿元;全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和国际航运枢纽主要承载区,2016年南沙港集装箱吞吐量达1262万TEU,同比增长8.1%,助力广州港吞吐量居国内沿海港口第四位、全球港口第七位;沙仔岛汽车码头吞吐量55万台,同比增长12.2%,成为国内第三的汽车专业码头;集疏运体系日臻完善,已开通156条航线,包括74条国际班轮航线、28条内贸航线和54条“穿梭巴士”支线。在广西、贵州、湖南等省区建成28个无水港;与38个国际港口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航运产业平台建设成效显现,全球排名前21的班轮公司开辟国际航线并开展业务;建立了航运指数、船舶交易、航运结算三个平台,发布的“珠江航运指数”成为检测国家经济运行的重要数据之一。
前海蛇口片区两年来,新增企业12.46万家;其中,在深港合作上,截至2016年底,片区累计注册港资背景企业4223家,实现增加值392.61亿元,占自贸片区27.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11亿元,占41.2%;纳税85.35亿元,占31.7%;合同及实际利用港资520.26亿美元和36.07亿美元,分别占95.0%和94.8%,港资企业作为经济支柱的作用日益显现。在金融集聚效果上,2016年底,片区累计注册金融类企业51188家,其中持牌金融机构195家,商业保理、融资租赁业务规模分列全国第一、第三,成为全国最大的新金融、类金融机构集聚地。
横琴片区挂牌两周年来,注册企业超过3万家,注册资金总额超过1.6万亿元;其中在横琴注册的港澳企业累计达1360家,澳资企业793家,港资企业567家;横琴实际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在横琴投资项目97家,国内500强企业在横琴投资项目120家,保利集团海外总部、海航基础总部、国电投海外总部、中信集团华南总部、光大控股华南总部等纷纷落地横琴;横琴现有各类海内外总部1000家,共有4000多家科技型企业落户。
二、制度创新成效
(一)总体成效
在广东省层面,2015年12月,广东省政府印发《关于复制推广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首批改革创新经验的通知》,从60项中选出27项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2016年9月,广东省政府印发《关于复制推广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二批改革创新经验的通知》,有39项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
具体到三个片区,南沙片区累计形成了239项改革创新成果。其中,有13项在全国复制推广,56项在全省复制推广,74项在全市复制推广。前海蛇口片区两年来推出253项制度创新举措,仅2017年一季度,就出台了45项创新举措。其中内地首创或领先的75项,在广东省范围内复制推广37项,占全省56%;国务院最新发布复制推广的19项改革创新举措中,有6项是前海蛇口片区首创;形成标志性、突破性重大制度创新超过30项,示范辐射带动效能突出。横琴实际落地共计230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政府智能化监管服务新模式”案例荣获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6项改革创新案例入选广东自贸试验区首批制度创新案例、37项改革创新措施成为广东省两批66项可复制推广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6项改革创新举措面向全市复制推广,商事主体电子证照银行卡等8个案例入选广东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案例;挂牌两周年之际,再推出24项创新措施。
(二)标志性成果
1.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广东自贸试验区推进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管理试点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目前实行备案管理的项目数量占企业投资项目总数的比例已达90%左右,为全国相关改革提供了示范。
三个片区均启动“证照分离”改革试点。
南沙片区在全国率先实现“十三证三章”联办,“一照一码”拓展至八个部门,成为全国市场准入联办证件最多、办事速度最快、群众体验最便捷的地区。前海蛇口片区搭建外商投资“一口受理”平台,将外资企业注册时间从20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工作日等。
横琴片区在全国首个推出“商事主体电子证照卡”的基础上,横琴再推出具有单位结算卡功能的全国首个“商事主体电子证照银行卡”,具备身份认证、信用资信查询、金融服务等三大功能,大幅提升行政效率,有效降低企业办事成本。截至2017年4月,已发放电子证照卡近800张,电子证照银行卡100多张。
横琴启动社会投资类工程管理创新试点,为社会投资类工程项目施工许可办理实现整体提速,全过程办事手续压缩40%以上,整个报建运作周期缩短40%,企业直接成本可降低3%(按照2016年横琴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能够为企业减少成本至少在2亿元以上)。实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与批审相结合,为项目方节约至少3个月的审批时间。
2.贸易便利化改革:南沙片区以“智慧口岸”为重点的贸易便利化促进体系已在全国形成示范,诞生了包括“单一窗口”、“互联网+易通关”、“智检口岸”和“智慧海事”等在内的多项改革创新成果,其中有14项属于全国首创,通关效率提高50%以上。南沙以直购体验新业态为特色的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发展,首创的跨境电商体验店模式也从南沙走向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监管新模式”成为制度创新的样板。
3.金融开放创新:跨境人民币业务是广东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的亮点。前海蛇口片区在全国率先推动实现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发债、跨境双向资金池和跨境双向股权投资等“四个跨境”,尤其是跨境人民币贷款保持快速增长,2016年底备案金额超过1100亿元,累计提款364.57亿元,业务规模领先全国。在2015年7月,跨境人民币贷款试点地区就从深圳前海扩展至广州南沙、珠海横琴新区。
降低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准入门槛,有助于企业“走出去”并实现国际化经营,提升统筹配置境内外资金的能力,促进自贸区总部经济发展。据统计,截至2017年3月末,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横琴片区已备案24个人民币资金池,累计收付285.6亿元。
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积极推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为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收支提供了快捷、安全、方便及低成本的清算途径。数据显示,2016年,广东与“一带一路”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达3736.8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直接投资业务结算规模为2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1.8%。
此外,在推进外汇管理改革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广东自贸试验区进一步简化外汇资金池管理,支持中小型跨国公司对境内外成员企业资金进行集中运营管理,拓宽了融资渠道;积极开展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效打通境内、境外两个融资市场,提高自贸试验区企业跨境融资的灵活性和境外资金利用效率。
广州南沙金融创新“15条”获得批准,重点发展航运金融、离岸金融等特色金融业。
4.政府职能转变:前海蛇口片区设立法定机构——前海管理局,并与招商局集团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建立起以法定机构为主导的“政府职能+前海法定机构+蛇口企业机构”的市场化政府治理新格局。南沙片区也计划设立产业园开发建设管理局和明珠湾开发建设管理局两个法定机构。
深化“放管服”改革,前海承接省市下放的131项行政审批权,在经济建设领域享有副省级城市权责,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证照分离”改革,实现“一口受理、一网服务、一门审批,一颗印章对外”;“管”的方面,利用大数据构建社会信用体系,联合中央、省、市28个部门,对片区10多万家企业完成信用查询和“企业画像”;在人才服务方面,全力推进深港人才特区和国家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拥有香港职业资格的专业人士在前海直接执业,构建前海人才工作联盟,探索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南沙片区筹备行政审批局,将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发改局等9个职能部门共183项事项纳入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目前已基本实现“三集中三到位”,推出了即审即办、企业设立电子签名等多项创新举措;拟划转到行政审批局直接审批的事项超130项,涉及发改、国土规划、市场监督管理局等7个部门;启用行政审批专用章,实现“一颗印章管审批”,进一步从“集中审批”到“一颗印章管审批”。横琴片区在全国率先发布与香港、澳门差异化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罚清单(工商行政管理类,下称免罚清单),免罚清单列明了可以免予处罚或罚款的30种情形。
5.法治建设: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出台《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
前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示范区建设,在立法、司法、执法体制改革、廉政监督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坚持立法先行,在市人大的大力支持下,出台了 “一条例两办法”(前海合作区条例、前海管理局暂行办法和前海湾保税港区暂行办法),构建前海法治建设基本框架。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落户前海,挂牌成立前海法院、前海检察院;前海法院率先开展“以庭审为中心”的诉讼机制改革,在国内首创庭前会议制度;审结首单适用香港法律的经济纠纷案件,实现前海适用香港法律的重大突破;首创港籍陪审员制度,率先探索审执分离、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与审判权分离;推动最高人民法院港澳台和外国法律查明机构“一中心、两基地”(中国港澳台和外国法律查明研究中心、最高人民法院港澳台和外国法律查明基地、最高人民法院港澳台和外国法律查明研究基地)落户前海,全国10家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中有7家落户前海,为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法律支撑和保障;推动《联合国贸法会仲裁规则》首次在中国落地,组建全国唯一的自贸区仲裁联盟。成立前海廉政监督局,在全国率先实施纪检、监察、检察、公安、审计“一体化监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