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各界热议习近平主席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视察香港时的重要讲话

大湾区建设有望参照京津冀协调模式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李明波

习近平主席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视察香港时的讲话高瞻远瞩、振奋人心,为香港未来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习主席谈到,“香港的经济发展面临不少挑战……住房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为什么不能让更多的香港同胞到内地发展?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就能实现这个设想,使更多香港同胞在内地更大平台上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

习主席明确表示,中央有关部门将积极研究出台便利香港同胞在内地学习、就业、生活的具体措施。中央有关部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顶层设计,意味着未来的湾区建设也有望参照京津冀协调模式,由高层组织协调。

调动各界积极性推动大湾区建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珠江学者 申明浩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24次谈及“一国两制”,明确指出贯彻“一国两制”方针要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要发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作用。香港回归20年,香港应该聚焦发展、放眼长远,主动承担起历史和国家赋予的重任。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香港发挥优势作用的重大战略之一,有着重要的全局意义。如何在更深层次推进机制设计和制度创新,并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将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所在。

香港的国际化潜力将获得最大释放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 毛艳华

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致力于发展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域、全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世界著名优质生活圈、多元文化交流荟萃地和“一国两制”实践示范区。在湾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核心城市的香港的国际化潜力将获得最大释放。依托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一带一路”广阔市场,拥有国际水准的香港金融服务、贸易服务、专业服务、旅游服务等支柱产业将不断向高增值环节升级,进一步推动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功能向亚洲乃至全球价值链管理枢纽转型。

习主席讲话给香港送了三个“礼包”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温洋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给香港送了三个“礼包”,即“支持香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民币国际化等重大发展战略中发挥优势和作用”,这为香港今后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苏州过后无艇搭”,习主席引用这句广东俚语来说明新一届香港特区政府必须抓住机遇,加强与内地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联系与合作,才能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惠及民生。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最重要的应是科技、教育与人才的合作。创新与创业是解决香港青年人就业的根本出路,产业与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有市场导向,更要有前沿科技导向。要瞄准国际先进的科技前沿,充分发挥香港面向世界,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质流来源广泛的优势,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及内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科技前沿技术项目研究与攻关的合作,以提高香港与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核心竞争力。

作者: 
记者王倩、卢庆雷、刘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