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让那颗东方之珠更加绚丽耀眼

经国务院批准,商务部副部长高燕与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6月28日在港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框架下的《投资协议》及《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其中,《投资协议》将CEPA投资承诺扩展至非服务业,并附有“最惠待遇”条款;《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则将“一带一路”建设在经贸领域的合作纳入CEPA框架下。两个协议自签署之日起生效,其中《投资协议》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投资协议》和《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两地经贸交流与合作。

如何看待香港回归祖国20年来的综合成就?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普遍表示,从制度建设看,CEPA成为内地与香港之间交流合作的“压舱石”;从路径上看,“一带一路”成为香港发展的“新快车道”;从成果上看,港珠澳大桥等基建设施成为内地与香港之间联系的“直接纽带”。

先河:CEPA以“负面清单”开放投资

香港回归20年,中央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支持香港经济金融稳定发展。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先后推出CEPA及系列补充协议、内地居民赴香港“个人游”、开放人民币业务、推动国企赴港上市、“沪港通”、“深港通”等惠港政策,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民生方面,内地诸多省份为香港运送的食品“数量足、质量优、价格平”。

“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内地对香港的开放力度远高于其他自贸区。非典时期、国际金融危机时,内地给予香港的支持力度都非常大。港澳自由行对香港经济的带动力度巨大。当然,香港也是内地与海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商务部研究院外贸所港澳台研究部副主任章海源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CEPA框架下《投资协议》和《经济技术合作协议》的正式签署,则预示着新的里程碑已经到来。

据深圳海关统计,截至2017年5月31日,内地累计受惠进口货物750.4亿元,涉及21个大类港产货物。此外,内地进口的香港CEPA项下货物受惠货值,从2003年的8.6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59.1亿元。实际受惠进口的商品范围也在化工产品、纺织制品、塑料制品等10类商品的基础上扩大至13类商品。越来越多的香港产品享受到CEPA零关税进口。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近日表示,此次与香港签署的《投资协议》,是内地首次以“负面清单”方式对外签署投资协议。“内地在非服务业投资领域仅保留了26项不符措施,并明确了在投资领域继续给予香港最优惠待遇。”根据协议,内地在船舶、飞机制造、资源能源开采、金融市场投资工具等方面采取了更加优惠的开放措施,并明确了在投资领域继续给予香港最惠待遇。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我国的“负面清单”制度是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还没有完全在全国推广。内地单独为香港采用“负面清单”开放方式,由过去的审批制转变为备案制,可以极大提高两地之间的经贸合作效率。这一方面有利于香港更好地使金融资本服务于实体经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香港经济多元发展。

对于《经济技术合作协议》,白明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资金融通方面,香港具有国际金融中心优势,但发挥优势需要与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特别是要支持珠三角地区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科技创新驱动,形成良性互动。《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正是着眼于此。该协议还通过建立工作联系机制、搭建交流平台等措施,支持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通道:两地共建共享“一带一路”

《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为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设置了专章。

“此前,以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标志,香港开启了全面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全新历史征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研究员尹文书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进程中,除了可以扮演中国与世界的‘超级联络人’之外,更主要的还在于打造三大平台。”

尹文书认为,香港作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完全有条件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的重要融资平台、专业的服务平台以及战略对接和规则构建平台。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毛艳华也认为,1997年回归祖国后,香港成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地区。一方面,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助推内地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另一方面,香港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在“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节点中,香港国际化程度高,跨国公司总部云集,国际商业网络发达,还有多语言交流上的优势。同时,香港作为自由港,拥有包括法治成熟、经济高度自由开放、基础设施完善、金融体系稳健等各方面的整体营商环境优势。

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在接受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有‘一带一路’实施所需要的法治条件、国际化资源、中高端产品和服务能力、语言优势等,香港对‘一带一路’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在张燕生看来,香港具有三大中心优势,即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一带一路’要深度融入世界经济,香港正好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重要作用。香港与内地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构建两地的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很重要。”

“从长远看,香港还有望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球化战略对接平台和规则建设平台,而这才能从更高层面上凸显香港在“一带一路”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一带一路’对中国而言,是‘2.0版开放战略的重要支点’;对世界而言,则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全球化战略,是在美国退出TPP之后新兴市场主导全球化继续推进的战略举措。‘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将有效改写全球化版图,并全面推进全球经济的战略重组和秩序演进。从这个角度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对接以及‘一带一路’相关规则的构建,就成为‘一带一路’作为新型全球化实施进程中更高层面的战略任务,香港很适合承担这样的任务。”尹文书说。

结晶:港珠澳大桥联通粤港澳大湾区

除了重点关注“一带一路”外,《经济技术合作协议》还为香港设立了次区域经贸合作专章。主要内容包括推进和深化两地在泛珠三角区域及前海、南沙、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的经贸合作,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支持香港参与内地自贸试验区建设等。

清华大学教授朱恒源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获得示范性突破,是因为外有全球市场,内有雄厚的企业家群体,也有中国大的战略纵深,这些条件有机结合就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巨大优势,并将对整个中国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产生重要辐射作用。

对大湾区城市群建设而言,首当其冲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京港澳高速、深港西部通道已建成通车,港珠澳大桥正在加快建设。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前夕,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要继续推动涉港澳大型基础设施合作,加强内地与港澳之间的互联互通。该负责人强调,今年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决战决胜之年,各部分工程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港澳和内地的基建结晶,曾被英国《卫报》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大桥全长55公里,包括海中桥隧主体工程、三地连接线及口岸。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之后,珠海和香港两地的通行时间将从过去的陆路4个小时,减少到40分钟左右车程。

关于基建,内地与香港可合作的空间非常广阔。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战略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张楠迪杨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香港在各类基础设施的设计、运营、管理和培训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并拥有成熟经验。在与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合作上,内地可负责主要投资,香港可参与项目部分投资及项目选点、布线、设计,并通过对当地人员提供培训,输出管理经验。内地与香港在这方面的合作有不少成功案例,比较典型的就是北京地铁4号线。4号线特许经营公司总投资46亿元,注册资本13.8亿元,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和香港地铁公司各占49%,北京市基础投资有限公司占2%。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具有30年运行权。港铁公司派高层管理人员常驻北京对4号线进行日常管理。在港铁公司的直接管理下,京港地铁自主开发了多项运营管理系统,在安全性能和服务细节上不断提升。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香港经济学者梁海明表示,香港企业在大型基础设施运营上具有独到经验,且善于与投资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公众打交道,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香港企业在“走进去”投资时,极少出现合同被无故撕毁的情况。究其原因,除了香港在政治、法律、经济、市场等领域都与国际接轨外,还与企业大多拥有大量国际一流的法律、会计、金融等专业人才有关,这可以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专业风险评估和法律保障。

作者: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张洽棠 杨虹 张守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