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新区社会投资类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方案》成效初显

广东珠海自4月20日起实施《横琴新区社会投资类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方案》情况如何?近日,记者从横琴新区有关部门获悉,在创新社会类投资建设工程管理模式方面,推行的“4减3加”创新做法,已取得成果,并开始向其他地区推广。

“横琴”在社会投资类企业对接政府部门服务上做减法,在审批程序上做减法,在互为前置上理顺关系做减法,在时间、成本节约上做减法,与此同时,横琴在事中和事后的监管上做加法,在执法上做加法,在诚信监管上做加法,目的是要让社会类投资企业“言必行,行必果”,“违法即罚且一处受罚,处处受限”,并通过“备案制+承诺制+诚信监管制”三制一体化,确保监管举措全面落地。

据了解,与原有的社会类投资建设工程的管理模式相比,此次创新做法主要有四大突破。

一是以顶层设计式审批创新推动横琴创新发展。项目组紧紧把握CEPA框架下珠港澳三地一体化趋势、工程建设专业化发展趋势,破立并举,以顶层设计角度大力推动施工许可审批创新,致力于构建大数据支撑的建设领域新型监管模式,切实落实“谁投资,谁收益,谁决策,谁承担风险的原则”。

二是以全局效率与系统思维推动行政审批流程再造。项目组充分利用横琴新区大部制行政管理模式,整合发改局、规划国土局、商务局等多个部门,以企业视角、系统效率和全局思维重新审视原有施工许可办理流程,提出四大改进:通过部分审批的前置和后移,实现轻装上阵,快速上马;通过串行改并行,让投资方和政府同步工作; 落实一站式专业服务及集中处理;落实投资方投资主体地位及自主权,并承担相应风险。

鉴于流程再造涉及市级审批权力的下放,以及部分区级权力的重构,各部门紧紧围绕社会投资类企业施工许可证办理体验以及反馈突出的交叉审批、前置审批、重复审批等问题,采取并联审批、集中审批、透明审批、限时办结,极大地提升施工许可办证效率。国内首创的分阶段发放施工许可更是为社会投资类企业项目快速落地提供强有力支持,为区域性营商环境提升和形象改善提供了重要突破口。

三是“轻审批,严监管”落实大数据监管平台。创新方案立足于政府与企业两方根本利益,寻求覆盖五方责任主体的静态监管和动态监管的双轨制监管机制,贯穿质量与安全两条主线,辅以交警式执法与质安监全过程抽查监控、工商信用更新等,动态监管工程建设全过程各方情况及表现,为后续市场准入以及黑名单机制打下基础。

四是构建以诚信为基础的新市场竞争关系。放开市场准入,吸引国内外专业服务资源进入横琴市场,以诚信规管参与主体与部分市场行为,为从以单位为责任主体转向以专业人士为责任主体新型市场关系提供强有力支撑,逐步构建匹配港澳的法定认可人责任制体系。

横琴的社会类投资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是顺应企业呼声的重要举措,创新得到了社会类投资企业的高度认可。同时,通过流程优化再造后,横琴片区“办理施工许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排名从110名提升到70名左右,吸引社会类投资(特别是港澳资)能力将会明显加强;施工许可流程办事手续大幅度减少、报建运作周期大幅度缩短、降成本成效显著,呈现三个亮点:

第一,据区发改局统计,今年1至9月,横琴片区吸引社会类投资630亿元,在国家经济整体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依然保持13%的同比增长率,且投资进程明显加快。截至7月31日,产业工程年度投资完成率已经高达85.7%。

第二,施工许可办理手续优化改进后,对接单位缩减至1个(一站式平台),程序数从35个缩减为16个,缩减比例超过50%。

第三,政府的理论审批时间由原来的30天缩短至13天,缩短超过50%(真正影响项目周期的其他时间均可与投资方工作并行,不对投资方的实际运作产生实际影响)。投资方预计110天左右便能开展基坑施工,压缩幅度超过30%。

此外,据统计,在横琴的社会投资类项目(含港资、澳资、国企、民企等),投资额度在7亿元左右,基本提前动工6~10个月,单个项目每月直接成本可节约164万元到250万元之间,审批类费用降幅更是超过20%。以横琴年投资规模350亿元预估,受益于投资周期缩短,投资方每年可降低资金成本上亿元,且产品能够更快速推向市场,带来的潜在收益更是无法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