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自贸试验区、中新合作战略优势 两江新区加码招商引资

两江新区成立7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经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平台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要素加速集聚,以汽车、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为主导的“311”产业体系初步搭建完成。

2016年,两江新区全域完成GDP2261亿元,同比增长17.3%,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

在两江新区相关负责人看来,两江新区要瞄准全球先进要素,在战略优势、要素优势、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招商政策,整合招商力量,创新招商方式,建立招商激励,综合施策,进一步打造更加优良的投资环境、发展环境,抢抓重庆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支撑点的战略优势,中新项目、自贸区的开放优势,切实推进两江新区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步伐。

招商引资政策持续发力

来自两江新区的信息显示,截止到2016年,两江新区全域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300个,合同投资金额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1965亿,其中外资250亿美元;签约项目已开工2546个,投资额9413亿,其中外资224亿美元;已建成投产或者经营的项目2242个,投资额5529亿,其中外资163亿美元。

成立至今,两江新区先后出台了《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意见》、《两江新区九大产业价值链分析与招商策划》、《两江新区八大产业招商引资目录企业》、《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鼓励产业目录》,对两江新区招商机制体制进行梳理和完善,力求以“快速度、好项目”为着力点,全面提速新区招商开发水平。但如何把国家战略优势、改革开放的政策设计与两江新区实际结合起来,出台简明实用,面向全球的招商政策,还是新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必须要面多的一道课题。

7月13日,重庆市委常委、副市长,两江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绿平在两江新区干部大会上表示,两江新区要争当改革开放创新排头兵,建设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招商引资是重中之重、首要任务。“新区上下一定要强化‘一切为了招商引资,一切为了项目落地’这个认识,把招商引资作为两江新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项目落地作为硬道理。”

8月8日,两江新区正式对外发布4个“黄金10条”招商引资新政策,以先进制造业、金融业、总部经济和科技创新4大行业为突破口,力图在两江新区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新高潮。

这四个黄金10条,可谓字字千金,故被称为4个“黄金10条”,以比喻抢抓黄金发展机遇,以及金子般的政策含金量。几个方面,既涉及两江新区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急需的四大方面,所以首先细化深化出台了这四个方面的政策,既是产业政策,更是人才政策、创新政策,两江新区招商部门的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招商引资也是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广东为例,改革开放伊始,广东依靠“三来一补”吸引了巨量的外资进入,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16年,广东省的GDP总量达到7.95万亿元。

“所有后发地区都希望通过招商引资实现跨越崛起。而当前,广州、深圳、浦东、滨海等还在大力抓招商引资,两江新区要想实现发展,招商引资将是根本路径。”陈绿平说。

三区叠加 战略优势突出

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将2016年首次调研放在了重庆,并点赞这里“这里大有希望”。

习近平说,重庆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重要,在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地位,要建设好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口岸高低和内陆开放高地。

如何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与殷殷嘱托在两江落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以全球视野战略眼光落实好,作为国家级新区,必须要敢于担当,敢闯敢试,通过招商引资,整合全球先进要素!

要成为内陆开放高地、口岸高地、内陆国际物流枢纽,两江新区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重庆两江新区,并赋予其五大功能定位,要求在国家战略层面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紧接着,2016年,中新(重庆)合作项目和中国(重庆)自贸试验区量大国家战略先后落地,使得两江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重庆自贸试验区核心区和中新项目核心区的战略叠加区,为其进一步参与国际国内市场,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和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除此之外,两江新区作为重庆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的核心区域,在不到20公里的半径内,空港、铁路港、保税港、信息港与水港五港交汇,组成了连接“一带一路”的战略枢纽,为其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口岸高地、内陆国际物流枢纽等“升级版”创造了全新的机遇。

突出的战略优势还让两江新区成为了国家很多改革的先行先试区。据统计,目前两江新区除拥有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国务院3号文件、内陆保税港区、浦东滨海现行政策及先行先试权等政策外,国家还在此推行了双创示范基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贸易多元化试点、设立商业保理公司试点、智慧城市、海绵城市、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飞行管制分区低空空域管理和通用航空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低丘缓坡等12项改革试点。

“两江新区拥有非常强的比较优势,而三区叠加的战略优势也足以为两江新区的开发建设加码。”两江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要素成本低 比较优势明显

衡量一个地区的招商引资条件,交通运输、人工、金融等要素成本都是必不可少的指标。和其他地区相比,两江新区在这些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

两江新区目前已经构建了以机场(江北机场)、水运(果园港)和铁路港为核心的多式联运体系。

其中,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在2016年成旅客吞吐量3588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九、跻身全球繁忙机场行列。随着东航站区及第三跑道的投入使用,江北机场将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形成“三座航站楼、三条跑道”的运营局面,可以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10万吨、飞机起降37.3万架次的保障需求。

果园港也“不甘示弱”。截至2016年,果园港“前港后园”和“水铁联运”功能基本形成,水水中转、水铁联运量分别增长22%和90%。目前,果园港已经开通了10多条运输线路,成为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广西等周边地区外贸货物的中转港。

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点,推动建立内陆通关和口岸监管新模式开展探索,这正是国家发展改革委2015年7月份对重庆两江新区所确定的新目标。

随着中新(重庆)合作项目的日益深入,重庆对外和内部的互联互通上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局面。“互联互通所带来的全方位交通便捷将会最大程度降低运输成本,从而为招商引资、释放重庆向西部、放眼亚欧的物流辐射力和影响力创造有利条件。”两江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除开运输成本上的优势,两江新区在金融行业上的飞速发展也十分值得关注。

数据显示,2016年,以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小贷等为代表的两江新区新型金融业发展迅猛。其中,新型金融机构超过640家,注册资本金(认缴金额)总量2473亿元。2016年新型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55.91亿元,增长26.6%,营业收317.63亿元,增长22.7%。

截至目前,两江新区已经已囊括保险、银行、金融租赁、担保、小贷、基金等金融牌照,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优势,为进一步实施金融开放提供了基础。

金融归根到底是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两江新区一方面在2015年牵头成立了总规模2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并成功引进总规模800亿元的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落户,探索出金融与产业互动共生新模式,为新区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支柱产业发展注入源动力;

另一方面两江新区也参与创立了阿里巴巴、海尔、苏宁、京东、百度、小米等10余家具有全国牌照的创新型互联网小贷公司,业务规模和影响力迅速扩大;注册资本5亿元的新能源汽车(重庆)投资发展公司及融资租赁公司,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256家备案股权投资及管理企业,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辖区优质企业发展……

事实上,两江新区在金融业的不断突破也是重庆金融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16年,全市实现金融增加值1642.6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9.4%。

同时,随着富民银行、三峡人寿保险、鈊渝金融租赁等10个重要机构牌照以及建行、交行、中信银行等设立7家功能型、区域性总部机构的落地,重庆的金融行业市场主体变得更加丰富。

在要素市场方面,全年实现交易1.6万亿元,增长60%。其中,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平台、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等全国性市场形成了要素市场体系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