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自贸试验区兄弟应“竞合”发展

今年4月挂牌的7个自贸试验区,地处内陆的有5个,其中西部有3个——四川、重庆、陕西。自贸试验区之间形成竞争是必然的,但竞争不应是“零和游戏”。能不能形成“竞合”关系呢?

近日,省政府参事室主办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西部发展研讨会,四川省政府参事、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曹德骏就提出这种观点,并得到与会其他人士赞同。

举个实际例子:去年开行数量过百的六趟中欧班列,发行列数和货物总值最多均为蓉欧快铁,比最少的班列分别高2.3和29倍,但也有返程货源不足、空箱费高等问题。成都市政府参事、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戴宾认为,要解决中欧班列“吃不饱”的问题,得促成中欧班列全国“一盘棋”运转。

类似的情况很多。四川、重庆、陕西、湖北,政策红利、产业功能、地理区位趋同,在招商引资上的激烈竞争不可避免,但加强合作与协同,发挥各自优势,可趋同,在招商引资上的激烈竞争不可避免,但加强合作与协同,发挥各自优势,可一起带动西部经济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撑和战略支点。

可形成“竞合”的地方不少。重庆市政府参事宋晓国建议,以川、渝自贸区为核心,加上湖北、河南等自贸区,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链、汽车产业链、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集群,形成产业链集群“互联互通、互相支撑和利益共享”的内陆自贸区“战区”效应。可在自贸区建立市场化运作的产业转移引导基金,依托自贸试验区打造产业梯度转移的国际加工基地,完善以“整机+核心零部件+原材料”为龙头的全流程产业链。

共同推动内陆国际物流大协作,内陆地区联合起来共同构建西向开放大通道,腹地可跃升为前沿。重庆、四川、陕西等内陆地区可建立中欧铁路大通道物流协作机制,推动中欧铁路沿线国家大通关一体化,促进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重庆已与泸州、宜宾等建立国际物流协作机制,开行“水水中转”外贸集装箱“五定”快班轮航线,西部内陆其它地区也可以利用这一通道开展合作;还可以共建川渝与广西、云南边境口岸国际贸易物流便利化协作机制,打通南向物流大通道。

贵州省政府参事、贵州省社科院教授胡晓登认为,四川、重庆和陕西等自贸试验区还有辐射带动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功能和使命。贵州应在平台、机制、产业、交通物流等方面积极对接,加快学习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经验,打造国际化便利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