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正值成都自贸试验区成立100天。7月16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成都自贸试验区的第一个百天成果。而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正是这场“百日宴”的主角之一。
记者了解到,4月1日,挂牌第一天,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新增企业141户,占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片区的73%。100天后,这个数字变成6247户,占成都自贸试验区的82%;新增注册资本(金)也定格为613.9亿元,占成都自贸试验区的60%。
市场主体快速增长的背后,既有自贸区“金字招牌”效应的不断释放,更有成都高新区在这100天里不断推动的改革创新。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提升企业营商环境
“住所申报登记为企业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在注册便利的同时,也强化了企业诚信的重要性。” 7月14日,在成都高新工商局注册大厅办理企业登记业务的成都市能投福宝双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改革前,企业要为注册所需的住所房产证、街道盖章的证明、租赁合同等材料多跑一些路。
他口中的“改革”,是指7月4日起在自贸试验区范围内开展的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申报登记制改革试点,对负面清单以外的住所(经营场所),企业可自主申报,无需再提交房屋产权证明、租赁合同等证明材料,工商注册便利化进一步提升。
从4月1日正式启动运行开始,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围绕贸易自由化与投资便利化改革主线,积极深化“放管服”改革,加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在企业设立方面,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已实现企业设立全流程“一窗受理”,将原来企业设立所涉及的核名、设立、变更、注销等所有环节实现在一个窗口办结。在加强监管方面,成都高新区构建了事前提醒告知、轻微违法约谈与告诫、严重违法依法处置的“三段式”监管方式,加强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
此外,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还大力拓展“互联网+税务”新模式,通过微信平台实现纳税人实名信息采集,已向1万多名纳税人提供服务。“现在我们的网络办税已占90%,移动办税平台‘天府e税’让申报缴税在手机上就能完成。”成都高新区地税局服务征管处副处长沈旭辉告诉记者。
搭建国际合作平台 打造开放型经济体系
近日,挪威创新署亚洲区总监克里斯滕森、挪威王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处商务参赞索黎一行10人参观了“中国-欧洲中心”这座弧形大楼,详细了解未来发展方向。
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中国-欧洲中心”已接待来自法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捷克、奥地利、德国、荷兰、挪威、英国、俄罗斯等欧洲国家领事馆、商务与投资机构、企业的代表。
据欧盟项目创新中心(成都)总裁代伊伶介绍,截至目前,已有欧盟卓越创新中心中国西部分中心、中欧商务合作平台、欧洲企业网络中国西部中心、德国商会西南分会、奥地利商会成都代表处等10余家欧洲政府机构,表达了入驻“中国—欧洲中心”的意向。
今年4月以来,成都高新区以开放促改革,加快自贸试验区发展。“中国-欧洲中心”正成为成都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的新窗口、对欧全面合作的新平台。同时,成都高新区成功举办2017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联盟圆桌峰会,联合法国索菲亚等12家国外高科技园区建立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联盟,发布《世界一流科技园联盟共同宣言》,探索国际科技园区联合发展新模式。
成都高新区还成功举办2017年科技企业“欧洲行”活动,在法国索菲亚科技园举办中法姊妹园区创新创业导师计划培训班,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与49家西班牙企业代表初步达成65项合作意向,在俄罗斯斯科尔科沃科技园达成60多项中俄企业合作意向。
今年成都高新区还加速推进新川创新科技园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目前,新川创新科技园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43亿元,签约落地项目28个,总投资约258.2亿元。园区基础设施及公建配套已具雏形,获批“四川省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 加快建设“体制新区”
今年内,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力争完成49条任务清单,目前已有5条得到落实,主要涉及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改革、一窗受理及协同审批的“一站式”政务服务专区打造等,最大限度为市场主体“松绑”。
制度创新是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始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聚力改革、开放和创新三个重点,争做四川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在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方面,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大力推行海关监管制度改革,实施境内外维修海关监管制度。截至6月底,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完成维修业务42.7万台,货值1.09亿美元。
与此同时,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积极实施货物分类监管模式。截至6月底,完成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业务进出区共2027件,进出区总货重127吨,进出区总货值约1.26亿元。
结合自贸试验区科技型企业密集的发展特点,成都高新区检察院首创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双报制”。企业或个人知识产权被侵犯后,可同时向公安机关和检查机关报案,双管齐下保护企业或个人知识产权。
据了解,“双报制”启动后,成都高新区检察院向自贸试验区内数百家企业寄送了一套资料,其中包括《知识产权宣传册》《取证指引》以及一封“邮资已付”的可寄往高新区检察院的邮政信封。“我们和中国邮政建立了知识安全报案邮路,企业可以将有关知识产权案件的报案资料直接放入信封中寄给高新区检察院,而以前只是单独报给公安机关。”在成都高新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看来,“双报制”将增强对自贸试验区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专家声音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对接“一带一路”倡议 构建更高开放格局
第一批启动运行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和第二批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为内陆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照。这些地区都是沿海开放前沿阵地,是中国市场体制机制最活、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作为后来者的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如何在国家内陆开放进程中清晰定位?来自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的副院长毛艳华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教授从政府职能转变、内陆开放、区域协作、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离不开政府职能转变。”毛艳华认为,应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让入驻企业充分享受到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唯此才能吸引更多外资。
在毛艳华看来,内陆自贸试验区的启动运行是国家深化双向开放、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要战略部署,每个自贸试验区在区域经济中都应扮演独特角色。比如,广东自贸试验区主要瞄准粤港澳合作,学习港澳先进的营商经验,更好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则应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同西部其他自贸试验区的联动发展。
“不断提高开放水平,鼓励企业‘走出去’,了解国际贸易通行规则,对于内陆自贸试验区而言,这项任务十分迫切。”毛艳华建议,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应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参与全球价值链能力。
在毛艳华看来,成都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科教资源,劳动力丰富,市场腹地广阔,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产业优势明显,创新驱动力强,应该通过多种平台和方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更高水平、更具国际化的对外开放格局。
100天大事记
4月
4月1日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正式启动运行。当天,成都精彩盛世科技有限公司从智能政务机器人“高小新”手中领到了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首张五证合一的营业执照。
4月6日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首批7个入驻项目签约仪式在菁蓉国际广场举行,总投资超300亿元。这标志着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建设在统筹双向投资合作领域初见成效,迎来良好开局。
5月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对外公布复制沿海自贸试验区经验情况: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共实施54条改革任务,经过梳理后,截至2017年4月,成都高新区已落地改革事项37条。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印发《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天府新区片区(高新)建设试验任务清单(2017-2019年)》和《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天府新区片区(高新)2017年建设试验任务清单》。未来3年,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将完成6大方面共126项任务。
5月8日 成都高新区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全国首单双创专项债务融资工具,首期金额5亿元,其中至少1亿元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股权投资,支持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双创”企业发展。
5月16日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宣布,已启动实施全球顶级科技园区合伙人计划(TSPPP),从技术层面、资本层面、产业链层面打造符合自贸试验区理念的产业发展架构,力争引进3-5个世界级标杆企业。
5月26日 由成都高新区自贸办(筹)主办的招商推介会在厦门举行。
6月
6月16日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召开首次新闻通气会。根据现场发布的信息显示,在4月1日至5月31日两个月时间里,高新自贸试验区共新登记各类型企业3906户,占成都自贸试验区的83.9%,新增注册资本(金)347.88亿元。
7月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正式启动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申报登记制改革试点,符合条件的企业无需再提交房屋产权证明、租赁合同等其他住所(经营场所)使用证明材料。
我与自贸区的100天
成都高新工商局注册处工作人员:以更饱满的状态服务企业
截至7月10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共新登记各类型企业6247户,新增注册资本(金)613.9亿元。亮眼数据背后也离不开成都高新区政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
位于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三楼的政务服务大厅,每天都有工作人员值守在办事窗口为企业核名、设立、变更、注销提供专业周到的服务,蒲斌便是其中一员。
每天早晨9点,蒲斌已在政务服务中心,耐心等候前来申请企业注册的市民,从接受企业材料到认真细致地核实,再到把寄托企业创业梦想的营业执照颁发给一个个创业者,蒲斌已在这个岗位整整干了7年。
“成都高新区正在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市场主体的入驻是重要的推动力,作为窗口服务部门,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高新区的投资形象。”谈到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启动运行以来的工作,蒲斌认为,一方面创业者热情持续增长,现在每天能够办理20多家企业的登记注册业务;另一方面,随着自贸试验区效应的加速释放,一大批科技型企业抢滩自贸试验区,优化了市场主体的投资结构。
政策利好不断,如何保证服务质量的提升?蒲斌说,自贸试验区是吸引企业落户的“金字招牌”,在服务企业入驻时,会耐心告知企业到工商登记平台下载好专门的模板,并指导企业认真填报,让企业“少跑路”。“从提交材料到顺利拿到营业执照,只需3天时间,我们还为重大投资项目开辟了‘绿色通道’。”蒲斌说,将继续保持工作激情,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自贸试验区建设。
壹玖壹玖酒类平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手百威开拓新兴市场
“下一步我们将联手百威,开启全国范围内的‘开啤酒’匠心之旅活动,届时会邀请跨界潮流达人加入个性化的精酿啤酒创作。”7月14日,壹玖壹玖酒类平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壹玖壹玖”)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了公司最新发展动态。
两个月前,来自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壹玖壹玖与百威英博在上海共同启动“开巴”品牌在中国的首发仪式,并宣布成为“开巴”中国区线上独家总经销。该品牌旨在为年轻人提供更开放与个性化的精酿啤酒新体验。
据了解,壹玖壹玖在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运行之后谋势而动,进一步优化货物物流体系、创新销售模式。与百威英博的强势合作,则是为了拓展新兴市场,未来双方将在投资平台、品牌引进、渠道覆盖等各方面资源开放共享,积极开展多领域、深层次合作。
目前,壹玖壹玖在全国500多个城市拥有近1000家线下实体店,入驻国内所有知名电商平台,着力打造全国唯一一家酒类直供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企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从目前的新三板转到主板市场,并在2021年实现千亿级销售目标。
四川骏逸富顿科技有限公司
“微问诊”业务量增长近两倍
通过药店PC平台的“微问诊”远程医疗服务终端,市民陈先生现在得了小病不再需要跑医院。他只需到自家小区附近的药店,拿起与“微问诊”平台相连的座机,通过视频向医生反馈生病症状后,便可轻松实现医生在线问诊、开药,在药店直接购药。
提供“微问诊”服务的企业,是来自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四川骏逸富顿科技有限公司,这是成都高新区积极开展自贸试验区“压力测试”的生动案例。
4月1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正式运行以来,除了在政府职能转变、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及制度创新之外,还结合“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精神,积极开展创新改革压力测试。其中一项,便是探索“分级诊疗+医药分离”的模式,编制以药店为中心的小病慢病分级诊疗和医药分离行业规范,在医疗卫生领域探索创新举措。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启动运行以来,我们就申请了在自贸试验区范围内开展‘微问诊’业务模式。”骏逸富顿科技联合创始人、投资行政总监许春霞介绍,直接受益于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政策利好,在过去100多天的时间里,“微问诊”平台由最初每天1.6万笔电子处方上升至现在每天3万笔,这是之前没有预想到的结果。
此外,骏逸富顿科技还将“微问诊”平台成功复制到湖北、山东、海南、贵州等地。目前,公司已经在陕西开设子公司,业务模式复制到500多家药店,平均每家药店每天提供10余笔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