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昨天举行,上海市市长应勇在会上作题为《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主题报告。
应勇说,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了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去年,我们编制了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上海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愿景,就是到2040年,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上海将按照国家部署,坚持全球视野,对标国际一流,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加快向卓越的全球城市迈进。
第一,全面提升高能级、强辐射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这是建设全球城市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将持续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到2040年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4500万标准箱、水水中转比例达到60%以上,航空旅客年吞吐量达到1.8亿人次以上、国际客流比例提高到40%以上,上海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体系、贸易投资网络、航运资源配置的枢纽城市之一。我们将完善便捷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在继续提升海港、空港服务能级的同时,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到2040年建成运营线路总长超过10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我们将打造全球先进的信息通信网络,强化全球通信枢纽服务功能,海底光缆国际通信容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高速无线数据通讯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努力成为高度互联、充分共享的新型智慧城市。
第二,加快形成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开放是全球城市的重要标志,也是上海的最大优势。我们将主动服务和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沿线城市和市场主体的需求,强化经贸合作、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人文交流和友城合作,努力使上海成为服务优、环境好、支撑能力强的“一带一路”建设桥头堡。我们将全面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建设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构筑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加快建成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自贸试验区。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开放,集聚更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支持更多有条件的上海企业走出去,努力形成开放度更高、包容性更好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第三,加快建设更有成长性、更具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
创新是全球城市的重要特征,也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将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在2020年形成基本框架、在2030年形成核心功能。以国际视野、全球标准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科学设施群,集聚更多的高水平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在张江建设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研究制定有关政策,鼓励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一步在促进创新要素全球配置和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和落地、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更好地服务外资研发活动等方面有新突破。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建成亚太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城市,在全市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我们将不断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我们将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制度,探索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海内外人才引进政策,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加快把上海建成国际一流创新创业人才的汇聚之地、培养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第四,着力打造更富魅力、更有温度的人文城市。
城市是广大市民共同的家园,也应成为广大市民美好生活的乐园。我们将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新建一大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重大文化体育设施,打造市民家门口的15分钟文化体育生活圈,加快建设中外文化交融、创新创意活跃、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国际文化大都市。我们将以更大力度保护城市历史风貌,进一步完善覆盖历史建筑、历史街坊、历史村镇的风貌保护体系,保留约730万平方米融汇中西传统民居特点的里弄住宅,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我们将持续改善民生、加强城市治理,构建全覆盖、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努力让市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全球最安全、最有序、最干净的大城市之一。
第五,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宜居城市。 、
“绿色”是全球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将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统筹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到2040年新建建筑全部采用绿色建筑标准,全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5%以上。我们将显著增加绿色生态空间,高水平、高质量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规划建设21个郊野公园和17条生态廊道,大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到204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增加到目前的1.6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比现在翻一番。我们将着力改善环境质量,力争到2040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100%,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上海。
[新闻发布会]
昨天下午,第29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市长应勇,本次会议主席、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全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温伯格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上海市市长应勇表示,经共同商议,第30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将于明年10月28日在上海举行,我们共同确定的会议主题是“新起点、新阶段、新作为――新形势下上海全方位对外开放”,选定这个主题,主要考虑明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举办30周年。上海作为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龙头城市,必须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做出新作为,进一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扩大开放,继续以开放赢得未来。国际企业家们视野开阔、经验丰富,相信届时一定有很多这方面的宝贵建议贡献给上海。
今年上半年上海GDP增长6.9%
应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今年以来,上海市政府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继出台了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33条”意见和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50条”意见。这些政策出台的时间较短,最终效果还有待检验,但它的积极效应已初步显现。
今年上半年,上海生产总值(GDP)增长了6.9%,涨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2个百分点,比今年一季度提高了0.1个百分点,这种增长是我们乐见的。我们看重GDP,但不唯GDP,更看重的是GDP背后的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看重的是结构更优、效益更好、民生更大改善、发展更可持续。
浦江45公里岸线年底贯通开放
应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黄浦江两岸滨江贯通并向社会开放,这个工作已经持续近20年。其核心就是把黄浦江原来的生产功能岸线转变为生活功能岸线。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年要基本完成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之间45公里岸线贯通开放,并将它作为今年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目前工作进展非常顺利,到6月底黄浦、杨浦、虹口和徐汇滨江北段、浦东的陆家嘴、世博、前滩等区域滨江岸线已经基本贯通开放,6月底开放共约25公里,到9月底将再开放7公里,总计完成32公里的贯通开放,到年底实现45公里全部开放。
在贯通的同时,要在45公里的公共岸线同步建设观光道、跑步道和非机动车道,同时把沿岸的工业遗存、历史建筑保护好,利用好。
年内6个郊野公园投入运行
应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阶段,上海缺的不是高楼,相对欠缺的是生态环境。
上海规划建设21个郊野公园,已有7个先行建设,其中6个都将在今年年内建成并投入运行。外环绿带今年将建成投入使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已经制订了“十三五”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各个重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当中。到2040年,上海将建成17条生态廊道。
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不松懈
应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去年以来,上海市政府进行了新一轮房地产调控。今年,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交易呈现“量跌价稳”的态势,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环比累计下降0.4%,应该说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对于房地产市场调控,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定位,就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我们强调“两个不是权宜之计”,就是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不是权宜之计; 减少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对房地产业的依赖也不是权宜之计。我们要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不松懈,长期坚持。
今年7月,市政府出台了上海住房发展“十三五”规划,这个规划体现了房地产调控的要求,还体现了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双向发力、更多从供给端发力的要求。我们提出要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核心是三句话:一是商品房有效供给;二是保障房应保尽保; 三是各类租赁住房大幅增加。具体来说,要聚焦两类重点人群:一类是上海户籍人口中的住房困难群众,政府要加大力度,帮助解决他们的住房困难;另一类是非上海户籍的常住人口,特别是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和年轻人,使他们住有所居。前几天市政府已经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本市住房租赁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建设一批租赁住房; 要大力培育一批经租企业、完善各类租赁住房的供应链。“十三五”期间,上海要新增供应70万套各类租赁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