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重塑全球经济,长江经济带“一线串珠”,开放开发的时代浪潮,汹涌澎湃。
不沿边、不靠海的襄阳,如何抓住机遇?
今年4月1日,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正式揭牌。
改革的大幕徐徐拉起,对外开放的新乐章已经奏响。
对标先进,营造一流发展环境;对接世界,催发无限生机;布局发展,打造开放新高地。
迎着时代机遇,襄阳片区正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一把手”挂帅 下好“一盘棋”
发展的活力在开放,发展的机遇在开放。唯有大开放,才有大发展。
南船北马,七省通衢,踞汉水中游的襄阳曾几度辉煌。然而,随着时代变革,发展不够、开放不够成为襄阳当前的主要矛盾。
走向蓝海,融入全球,打造对外开放的高地,襄阳如何下好“先手棋”?
2015年4月,获悉湖北拟采取“1+X”的模式申报自贸区,市委、市政府顶层设计,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经过不懈努力和大量工作,襄阳成功跻身湖北自贸区“一拖二”申报行列。我市从市直各部门抽调精兵强将,按照工作路线图和时间节点,强力推进。
经过合理规划、多次比选,占地21.99平方公里的襄阳片区最终落地高新区,襄阳保税物流中心、襄阳铁路物流基地以及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优质企业和项目涵盖其中。
市领导带队先后20多次赴省政府、省自贸办及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汇报自贸区申报工作相关事宜。我市还高标准编制襄阳片区的实施方案、总体规划,成立襄阳国际陆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作为襄阳片区投资建设主体。
根据国务院对湖北自贸区的战略定位,湖北自贸区要努力成为中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根据功能划分,襄阳片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云计算、商贸物流、检验检测等产业。
为打造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我市要把襄阳片区建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我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襄阳片区工作领导小组。投资、贸易、创新驱动、金融、法治保障、市场监管等6个专题工作小组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一把手”挂帅,“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聚焦顶层设计,明晰建设路径。襄阳片区实施方案已由市政府印发,总体规划正在进一步完善。
我市还出台方案,对接省总体方案170条任务分工,目前已经落实76条。50多个责任单位正依据《襄阳片区实施方案156条任务分工》制定路线图,明确时间节点和保障措施。
既要复制经验 又要融合创新
自贸区来了,怎么建设?怎么发展?怎么发挥作用?
“把襄阳片区建设好,首先要自我变革、解放思想、破除定式,坚持做到‘四个对标’。”市委书记李乐成指出,与中央要求对标,强化责任担当;与国际通行规则对标,突出创新引领;与自贸区工作目标对标,敢于先行先试;与襄阳发展大局对标,做好结合文章。
全市上下纷纷行动起来,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到上海、河南等地学习考察自贸区建设工作先进经验后形成了具体建议,市商务局、市工商局、襄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也纷纷对标先进地区,进行考察。
我市邀请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符正平教授来襄授课,与襄阳多部门就“自贸区建设面对的困局”“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创新”等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目前,国务院公布的前两批48条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任务我市已落实。对照广东自贸区86条改革创新事项、福建自贸区70条改革创新事项和天津自贸区、上海自贸区以及对口部委、省厅的改革举措,相关部门已借鉴改革经验34条。
在吸收复制已有自贸区经验的基础上,我市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收集整理襄阳片区各相关单位第一批自主改革创新试点经验103条。
市自贸办研究制定了《关于在襄阳片区开展自主改革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相关部门围绕体制机制突破、流程优化再造、工作措施完善、项目超前谋划等方面实施创新。
8月1日,市国税局在全国率先正式实行出口退税电子退更免服务,税款到账时间最少减少10天,理论上可实现出口企业当天申报、退税款当天到账,实现了“退税直达零等待”“税银企三方共赢”。
市行政审批局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五个一”行政审批、工业项目“零审批”、容缺审批等措施,市地税局实行首违不罚、无纸化办税,市国土资源局创新不动产抵押变更登记、用地报批“绿色通道”等工作,市食药监局实施食药“多证合一”,市质监局检验检测告知承诺制审批模式、发放检验检测服务券等举措受到欢迎,市公安局、市外事侨务局开设外国人证件业务单一窗口,襄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建立国际标准和技术壁垒信息平台、实施进口消费品预检核放监管,市经信委发展特色产业园区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市委人才办探索市场化机制推进人才工作……这些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改革成果和工作经验取得阶段性进展,创新试验效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5月以来,已有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建委、市公安局、市外事侨务局等30多个部门制定了支持襄阳片区发展的扶持意见,出台了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襄阳片区还率先在全省自贸区中推出了一系列司法保障制度和措施,为襄阳片区发展保驾护航。市法制办联合市自贸办印发《关于建立政策法规调整意见收集反馈工作机制的通知》,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领导小组并出台《关于为襄阳片区建设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市司法局制定《关于加快发展襄阳片区法律服务业的意见》及《襄阳片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规程(试行)》。9月21日,襄阳片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市金融办出台《襄阳片区金融服务总体实施方案》,中国人民银行襄阳市中心支行印发《关于金融支持襄阳片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从加大银行业开放、加大资本市场开放、加大保险业开放、拓展金融服务功能、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务、支持跨境投融资业务、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等方面深化金融领域改革,服务襄阳片区实体经济。
我市还对标世界银行投资环境评价体系、营商环境评价体系、WTO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等国际通行规则,启动襄阳片区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疏解发展痛点 强化要素支撑
营商环境有待优化,口岸基础设施不完善、融资难,中介机构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缺乏……在推进襄阳片区建设中,各种问题和难点也接踵而至。
围绕服务企业、服务项目过程中想干却干不了的问题,围绕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我市共梳理汇总19类问题,逐一进行破解。
深入开展多层次政银企对接活动,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襄阳农村商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均在襄阳片区设立分支机构,为区内企业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
8月2日,市政府、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十三五”时期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举行,襄阳片区建设项目将获得不少于100亿元意向性信用额度。
8月初,湖北骆驼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正式获批成立,成为湖北自贸区首家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并获批开展商业保理业务。
今年4月,我市组织70多人到上海自贸区参加学习培训,襄阳片区管委会及有关部门组织1700多人(次)参加各类自贸区专题培训会40余场。
通过打好政策“组合拳”,形成人才吸引“强磁场”。6月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襄阳市人才创新创业综合平台和人才创新创业超市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深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着力破除体制壁垒和政策障碍,为襄阳片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过程、全要素扶持。
9月20日,我市报送的《探索市场化机制推进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获评全国人才工作最佳创新案例。
为抓住一切机会宣传襄阳片区,吸引新业态落户,我市先后在中博会、华创会、鄂港经贸合作洽谈会等重要招商引资活动中推介襄阳片区。
9月26日,以“共创·共享”为主题的中国(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媒体恳谈会在十堰市召开,通过分享襄阳片区先行先试的成果和经验,襄阳市与汉江流域兄弟城市共同推进改革开放,携手谋划协同发展,合力提升汉江流域城市整体经济外向度和对外开放水平。
襄阳保税物流中心于6月13日正式封关运营,截至目前,共开展45票业务,进出仓毛重575.3吨,监管货值达5043.6万元人民币。进口保税、出口通关一体化、即进即出三大模式已全部实施。
围绕标准化平台及襄阳市检测认证产业园、襄阳达安汽车质量检测中心、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等已形成的科研平台和产业基础,襄阳片区正在加快科技城、科创中心、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全产业链建设,破解科技资源整合不够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