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题为《抓住世界经济转型 谋求亚太更大发展》的主旨演讲,提出要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要全面深入落实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的《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北京路线图》,向着建成亚太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不断迈进。与我国而言,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对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具有显而易见的战略价值。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自由贸易港是自由贸易区的升级版,体现在其开放程度的深化和功能模块的拓展。可以说,建设自由贸易港是我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举措,亦是契合我国人口红利消弭后、发展更高质量的外向型经济的战略选择。从全球贸易和竞争来看,一国贸易活动仅局限于本地及转口环节无法取得经济活动主动权,开展离岸贸易和离岸金融是参与全球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建设自由贸易港、开展离岸业务,有利于推进资金、信息的自由流动,构建贸易价值管理平台。
从其他国家来看,国外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历史由来已久,新加坡即是利用区位优势配合当局政策发展起来的知名自由贸易港,虽然我国大陆地区自由贸易港尚属新兴事物,但香港受历史因素及地理位置影响早早完成了自由贸易港建设。虽则各自由贸易港发展历程、具体策略大相径庭,但其倚赖无非是地缘优势、政策倾斜、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服务。其中,政策倾斜、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服务主要着力点均集中于推进贸易便利化。政策层面主要包括放开结算货币、行业准入、配额及税收等方面的限制,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则立足于缩短耗费时间,通过提高效率降低经济活动成本。
我国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探索主要基于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基础。从先期实践经验来看,上海自贸区自2013年9月挂牌以来已超过4年,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港口,配套管理服务水平基本可与部分国际发达港口持平,在体制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具备了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必要条件。从政策环境来看,今年3月份,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要设立自由贸易港区”,对标国际最高水平,实施更高标准的“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贸易监管制度。相较于自贸区,自由贸易港意味着开放程度更高,政策的灵活性更强。自由贸易港建设对上海而言,其施展空间更广、创新的力度也更强。
在今年10月26日召开的商务部例行记者会上,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目前商务部正会同上海市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有关的建设方案。从对标城市来看,未来建成的自由贸易港将不仅局限在贸易自由方面,资金、信息及人员的自由流动亦是其突出特色。显然,允许开展离岸贸易的自由贸易港除了对贸易本身带来巨大的利好之外,与离岸贸易相关的仓储、物流及离岸金融也将随之迎来难得的发展契机。
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正是打造我国更高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生动体现,有利于我国更加深入地参与优质产能全球化配置,在结合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释放改革和对外开放红利,助推我国以更好更高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增长。
链接: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qy/dfjr/201711/t20171114_127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