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家栋: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未来

中国发展网 编者按: 2016年5月31日,由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南开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方向与前景展望”主题论坛在天津津利华酒店成功举办。会上,佟家栋教授,南开大学副校长、南开大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中心主任作了题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未来》主旨演讲。应大家要求,现将其发言报道如下,供学习参考。

佟家栋教授,南开大学副校长、南开大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中心主任在会上作主旨发言

佟家栋教授在主旨演讲中介绍: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总体方案》的部署,各自由贸易试验区要经过3-5年的时间完成各项“试验”任务。如今,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国家战略已运行近三年的时间。其中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年9月28日挂牌,2014年12月12日扩区。广东、天津和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5年4月21日挂牌。在高度关注各自贸试验区已经取得的创新进展的同时,中国自贸试验区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已成为社会各方关切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未来,就是要在完成试验任务后,参照国际规范和标准建立典型自由贸易区。

一、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试验内容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主要是在三个方面展开试验。首先,是探索建立一个国际化、法治化和市场化的营商环境。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在这里,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市场秩序建立在健全、透明、可操作的法律体系之下;转变政府职能,形成边界清晰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经济运行中,由事前的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的监督,并形成对企业经营者的全过程服务;市场是开放的、自由的和公平竞争的。基于这样一个市场经济环境的建设目标,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需要设立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条例,需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主体自由经营的环境,需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型,由过去的注重事前审批和准入,转向服务以及事中、事后的监督,并以尽可能简洁高效的形式展开公共治理。

其次,探索建立一个典型的自由贸易区。主要内容包括:实现对外贸易的高度便利化,投资领域的高度开放和金融服务的高度自由。这就要求在自贸试验区内实现商品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并为此提供诸如注册、通关、检验检疫等一系列的手续办理便利。要求实现准入前国民待遇和投资管理的负面清单。要求实现区域内的金融服务自由化。最终实现人民币和外币在自贸区内的自由兑换,以及本外币投融资的高度便利,从而为在岸和离岸金融业务的集聚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

第三,通过自贸试验区内完善市场机制和优质营商环境建设的外溢效应,以及复制和推广自贸试验区内形成的各项成熟经验,有效带动周边及腹地经济的发展。具体而言,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努力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并带动长三角经济带的发展;广东自贸试验区要通过推动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提升,形成更加开放和国际化的经济环境;天津自贸试验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中国北方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福建自贸试验区则要在海峡两岸产业协同,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运行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

在上述三大主要任务的落实效果看,四大自贸试验区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

在法制化、开放市场环境的建设方面,四大自由贸易试验区依据完善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均建立了一系列旨在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明确了政府职能的权力清单,精简了行政管理流程和审批环节。在由审批制向注册制或备案制的过渡中取得了显著进步。明确了事中、事后监管的内容和程序;建立了行业诚信和评价制度。一个开放、便捷和活跃的市场经济环境,正在中央政府授权和地方政府高效执行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

在自贸试验区三大领域建设方面,以投资开放为主体,以贸易便利为牵引,以金融自由为手段的各种创新性制度措施在国务院、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以及“一行三会”等一系列中央政府部委的支持下得到迅速推进和落实,取得了经贸投资领域的诸多成就。

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在粤港澳区域一体化建设,天津自贸试验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带动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海峡两岸经济协同建设中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三、自贸试验区需进一步完成的任务

在市场经济环境建设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的领域主要包括:在规范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一些旨在明确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条例还不够清晰;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各部门还没有形成高效的政策协调机制,创新支持性政策措施的审批程序尚需进一步精简;企业运营投资的自由度,甚至包括地方政府和各自贸试验区管理主体的治理自由度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与迪拜、新加坡和香港等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自贸区和自由港相对标,中国的自贸试验区目前在贸易便利化,特别是服务贸易便利化程度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投资开放的领域尚不够广泛,负面清单的设计还需进一步调整;在金融自由化方面,在强调有效管住的前提下,进一步开放,以便测试风险;在带动各自贸区带动经济发展方面还需要更具针对性的渠道和机制。在示范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形成区域联动机制。

四、加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试验重点

总结四大自由贸易试验区自挂牌以来的运营经验,未来2-4年中应着力推动的试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部际联席会议的基础上,进一步组建中国自贸试验区常设性的顶层设计机构。过去近3年的经验表明,各自贸试验区自主设计试验内容的模式,尽管有利于发挥地方大胆试验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特别是各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所获得的授权有限,“一事一议”的授权方式导致等待协调和审批的时间成本较高。一些急需的、关键性的创新设想落实缓慢,影响到了整个试验进程的配套和落地,同时也必然缺乏系统性。因此,一个实体性的中央机构设计是保证自贸试验区试验内容顺畅推进的基本组织保障。

其次,在统一顶层设计的同时,下放自贸试验区具体试验内容的权利,允许其在“负面清单”的思维逻辑下,大胆试验,测试和承担创新过程中可能风险。

第三,应参照当前国际上最新的贸易和投资规则,在典型自贸区内容建设的同时,与时俱进,提高与国际新规则接轨的水平。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探索新的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相继出台,如TPP,TTIP,TISA等等,新的国际经贸竞争秩序正在加速形成。中国不能在此进程中置身事外,而应主动适应并积极参与。自贸试验区恰好提供了营造高标准贸易和投资规则率先试验的“试验田”。

第四,进一步发挥自贸试验区在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探索经济联动的稳定机制。作为改革高地,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在为全国建设完善的市场经济为国家试制度,同时,自由贸易试验区也要尝试建设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从美国自由贸易区实施的经验看,每一片自由贸易区的设计都不是简单的一块“飞地”的活跃,更多的是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五、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未来

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前途简单地说,就是要经过数年的不懈建设,将“试验”二字去掉,最终将自贸试验区打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际化和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这有赖于多个方面任务的完成。

首先,基本完成为国家试制度的任务。基本建设完成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约束;企业能够通过正常有序地竞争,获得预期的收益,并自愿承担相应的经济成本;服务与事中、事后监管成为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主要角色。

其次,高标准的自由便利、投资开放和一线放开,二线高效管住前提下的国际化营商环境。高效率的通关管理,低成本的交易流程成为自贸区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核心优势;与国际接轨的投资开放范围及优质的投资环境是吸引外资的核心优势;双向自由、融资便利的金融环境成为国际金融业务聚集的核心优势。

只有达成上述标准,中国的自贸试验区才真正成为典型的自由贸易区。

在此过程中,要实现三个转变。

首先,自由贸易试验区要从主要着眼于市场经济制度试验转向高水平自由贸易区环境建设;其次,自贸试验区要从主要着眼于利用区位和政策优势吸引国内外企业和资本,转向主要依靠开放的、国际化、法治化的,且与国际接轨的贸易便利、投资开放和金融自由的营商环境来吸引国内外企业和国际业务。在这里,为培育和发展国际竞争优势,必要的税收和贸易投资环境的营造将成为关键。第三,自由贸易区的运营机构建设要从以制度试验为主要任务的临时性架构,转向为维护自贸区长久顺利运营为主要目标常设性实体机构。中国自贸试验区的未来发展前途必然是自由贸易区,它将长期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并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经济新体系的桥头堡和重要组成部分。

链接:http://www.ceh.com.cn/shpd/2016/06/926807.shtml

作者: 
刘程副教授 南开大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中心秘书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