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新时代打造新平台 新起点树立新标杆

南粤大地,冬日暖阳。深圳前海——这片激荡着改革开放豪情的热土,处处都是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333个集装箱搭就的两层办公楼中,前海勇挑重担培育各项改革求变的创新;俯瞰呈繁体“梦”字形的深港青年梦工场里,深港两地的创业青年们大展拳脚追梦圆梦;机器声轰鸣的工地上,座座高楼正从桩基里拔地而起……

五年来,前海深港合作区已累计注册企业数量14.36万家,注册企业增加值从2013年的49.9亿元增加到2017年预计的1500亿元左右,增长超过30倍。一张白纸,正在浓墨重彩地画上最美最好的图画;一片滩涂,正在崛起一座美丽和谐的现代化新城。

制度创新形成“前海模式”

深圳口岸查验部门大力推动提升跨境电商B2B出口一站式解决方案,这项制度创新的推出,使得今年以来,前海湾保税港区跨境电商出口货值增长67%,达到4506万美元。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肩负的最重要使命,前海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金融开放创新、法治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六大板块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前海模式”。自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挂牌以来,已累计推出319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或领先131项。

例如在构建高标准接轨国际的投资管理体系方面,前海国税首创“跨境缴税完善多元化缴税平台”,前海地税在自贸区率先取消全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国地税部门共同推出“系统集成一体办税”新项目,一体化电子税务局实现60多项联办业务全覆盖,惠及辖区97%的纳税人;

在推行高效集约、便利化的贸易监管模式方面,深圳海关启动深港陆空联运改革;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全国首次实现原产地证智慧审签,关检部门共同打造“关检自贸通”服务品牌,创立关检合作新模式,进一步降低了片区贸易成本和准入门槛。

中山大学、普华永道等第三方机构评估显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在扩大投资开放、金融制度创新、法治环境改善等领域的改革领先全国,部分领域已接近国际自由贸易水平。

深港合作助力香港发展

12月7日下午,“CEPA10”框架下获得证监会核准设立的汇丰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与东亚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业,两家港资控股证券公司突破了外资不能控股和单一牌照的限制,并打破了以往外资只能和内地证券公司合资设立投行业务子公司的局限。

这是前海加快开发开放步伐、深化深港合作的一个缩影。五年来,前海按照“依托香港”的核心定位,不断增强与香港的关联度,与香港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新格局,在为香港服务业扩大空间、推动香港结构优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前海从多个维度扩大香港服务业发展空间

扩大物理空间方面,累计向港企出让土地占比达47.4%,前海深港创新中心、深港基金小镇等产业载体建成投用;

拓展政策空间方面,实施针对港人港企的“万千百十”工程,制定促进深港合作工作方案,按年度发布和实施促进深港合作行动计划,政策扶持效果显著;

拓展产业空间方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准入政策,大大降低港资金融企业进入内地市场门槛……

已满三周岁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成绩单更为亮眼

孵化143个港澳国际青年创业团队,单个团队融资额最高达7亿元,为香港大学生提供超过1500个实习岗位,接待近2万名香港学生交流学习,为香港青年实现创新创业梦想创造了更广阔平台。

一系列惠港政策的实施,激发了港人港商参与前海开发建设的热情。目前,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累计注册港资背景企业8146家,以占片区5%的企业数量,贡献了片区30%左右的增加值、税收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以及97%的实际利用外资,港资背景企业作为片区经济支柱的作用日益显现。

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

“在前海,我看到一些思想的碰撞,有一些欣喜的地方。”12月7日,前海诺贝尔奖科学家应用研究院暨诺贝尔奖科学家技术转移转化基地揭牌仪式上,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瑞·夏普莱斯如是说。

仪式上,巴瑞·夏普莱斯及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等诺奖科学家联袂发布了各自研究领域的产业发展计划,代表了生物和制药领域的重大发展前景,与前海的科技服务业发展紧密契合。

前海诺贝尔奖科学家应用研究院暨诺贝尔奖科学家技术转移转化基地正式揭牌,这只是前海科技创新“雄心”的第一步。前海发布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提出积极打造“诺贝尔奖+”人才经济新模式,形成“诺奖+”人才经济新模式、科技创新新模式。行动计划还从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全球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新兴产业创新集群、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打造高端科创服务平台、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交流等6个方面提出27项具体措施,力争到2020年实现科技创新“四个一批”的发展目标。

金融创新彰显窗口效应

2017年12月6日,前海系统发布23个优秀金融创新案例,充分体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特征,进一步激励了区内金融机构主动创新、加大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

作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前海始终坚持高质量创新,金融创新“第一单”成果尤为丰硕。前海陆续在全国率先启动跨境双向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发债、跨境双向本外币资金池、跨境双向股权投资和跨境资产转让等“五个跨境”业务,并陆续复制推广,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发积累经验。

在跨境双向发债方面,前海金控在香港发行10亿元“点心债”,超额认购12倍;招商局集团成功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5亿元“熊猫债”之后,中国燃气集团又在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累计成功发行了25亿元“熊猫债”。

在跨境双向股权投资方面,包括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QFLP)和合格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QDIE),目前已设立QFLP管理企业118家,发起外资QFLP基金20家,设立规模36.07亿美元,实际流入10.55亿美元;设立QDIE试点企业41家,备案额度9.61亿美元。

而跨境资产转让方面,自2016年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成功办理国内首单跨境银行债权转让业务,金额1.72亿元人民币后,2017年该试点进一步深化,相关审核权限下放到深圳外汇局,实现业务常态化办理。

截至11月底,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累计注册金融类企业59288家,其中持牌金融机构219家,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金融相关服务机构5.9万余家,成为全国最大的新金融、类金融机构集聚地。

一片滩涂崛起现代新城

前海,从一片滩涂起步,如今,国际金融城、现代自贸城、深港创新城和国际性枢纽港等“三城一港”拔地而起,初步建成“绿色、智慧、水城”一体的国际化滨海生态新城。

前海大力推进市政基础配套设施,城市功能已逐步完善。

截至目前已累计通车21条(段),通车里程达24公里,对外出入口增加至10个,“外联内畅”交通格局已初步形成;

以前湾一路和梦海大道为骨架的“十字形”市政道路景观廊道基本形成,紫荆园、入户公园以及前海石公园等街区公园建成开放。

各个总部和产业项目建设全面推进。自贸大厦实现外立面亮灯,信利康大厦、香缤前海金融中心等项目具备外立面展示效果。华润、嘉里、太子广场等项目各有一栋塔楼封顶。顺丰总部大厦主体结构实现封顶。嘉里项目、弘毅全球PE中心、前海冠泽金融中心等项目纷纷拔地而起,进入主体施工阶段。

前海开展新城建设大会战,掀起自贸新城建设的新高潮,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塑造、产城深入融合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兑现了“一年一个样”诺言。

作者: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