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2日下午,广东省商务厅厅长郑建荣主持关于“深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专题调研座谈会。中山大学副校长、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李善民教授受邀出席并发言。珠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横琴新区党委书记刘佳,省自贸办副主任马行裕、陈广俊参加座谈会。
会上,横琴、南沙、前海三个自贸片区管委会代表汇报了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面临的障碍以及申报自由贸易港的有关情况,指出跨部门改革事项的推进存在法律法规限制、数据归集和信息共享很难协调、基层改革自主权不够大,许多实在管用的权限下放较少,建议建立自贸试验区地方管理机构与国家立法机关、部委高效扁平的沟通反馈机制,法律瓶颈随着改革深化已到了不得不调整的地步。
刘佳副主任结合其主政横琴期间的经历,列举了高端人才和企业进驻自贸试验区还存在很多细节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比如海外高端人才的出入境、国际保单在国内的使用、养老服务与机构等问题提高了企业和人才在区内运营的时间成本,这直接关系到企业对改革红利的切身感受。她进一步指出,自由贸易港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需将大湾区内部海港、空港资源整合起来,打造组合型自由贸易港。
李善民教授在谈到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问题时表示,目前增强国家部委对改革创新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亟待研究,改革容错纠错机制尚不健全。他建议,借鉴法国空客公司的模式,创新粤港澳合作经营自由贸易港,让各方持有股权,通过共同经济利益捆绑联合建设自贸港;广东自由贸易港可由物理围网区域和电子围网区域组成,要符合服务业集聚的特点;广东申报自由贸易港改革方案的同时配套出台风险防控预案以减轻中央对改革风险的疑虑。
郑建荣厅长仔细聆听发言,不时与参会嘉宾深入交流。他介绍广东省力推“数字广东”相关举措破解部门信息孤岛,指出广东自贸试验区相较上海,在原创性概念、管理体制与推进机制、创新成果宣传等方面工作做得还不够;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涉及到的支持、研究、探索事项,只是指出方向,并未下放相应权限。
郑建荣认为,提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逻辑是做大港航流量,推动临港经济发展,继而形成国际航运中心,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最后演变为港产城一体化。广东建设自由贸易港要考虑几个因素,一是要有海港或空港,二是港区加CBD,三要明确功能定位,四是突出广东特色,五是围绕资金自由进出、税制简单、国际货物自由中转等几个核心问题研究透彻。
来自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代表也相继发言。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艾德洲副研究员一同参加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