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庚的塑像矗立在深圳蛇口的海滨,目光炯炯,迈步向前,再现了这位改革先锋当年英姿,正如他生前常说的“向前走,莫回头”。由蛇口出发,冲破思想的禁锢与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与实践探索相互激荡,深圳由边陲小渔村变身为受世界瞩目的现代化大都市,成为改革开放最成功的精彩样本。
勇当时代弄潮儿,改革是深圳城市特质精髓之所在,这一方热土,是改革风潮的引领者,是实践创新的先行者。
由蛇口出发 改革地标孕育的精神影响全国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历史,深圳经济特区可谓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官方消息显示,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正在推进建设之中,是广东省和深圳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点项目。
而2017年12月26日,由招商局集团发起的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博物馆———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已正式开馆。被誉为“改革开放试管”的蛇口,是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充满故事和传奇的地方。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设有“春天的故事”和“袁庚”两个主题,通过文件、书信、照片视频、实物等资料,展现了蛇口工业区发展过程中留下的诸多历史印记。
如今,袁庚的塑像就矗立在蛇口的海滨,衬衫袖管撸起,西装搭在手臂上,目光炯炯,迈步向前,意气风发。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袁庚以花甲之躯,领导开垦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蛇口工业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改革,离不开解放思想,离不开真抓实干。“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被誉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成为了时代的响亮口号。蛇口工业区在人事制度、干部制度以及工程建设、住房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孕育出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知名企业,是改革开放的典型缩影。
重温峥嵘岁月,致敬改革先锋,展览馆和博物馆的意义,不单是历史的回顾,更在于精神的传承。国家的改革开放,在蛇口、在深圳留下最鲜活的记忆,由蛇口出发,由深圳启程,走出了一批改革先锋人物,探索出了一批被复制被推广的改革经验,而融入这片土地中的改革的思想精神,对于全国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
深圳改革开放的巨大发展成就,离不开解放思想与实践探索的相互激荡。深圳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地方,也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地标和精神符号。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时,深圳媒体曾举办过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评选活动,“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入选其中。改革是深圳城市特质精髓之所在,时代在变,精神不变。
今年1月,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召开。会议强调,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深圳更要以改革开放开创未来、赢得时代,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这条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只争朝夕创新局、改革开放再出发,把经济特区“金字招牌”举得更高、擦得更亮。
从蛇口到前海 继续为全国探索经验
如今谈起深圳,一些深圳人会以渔村人自居,背后蕴含的是满满的自豪感。因为改革开放,深圳从渔村灯火发展到如今的万家灯火,由边陲小渔村变身为受世界瞩目的现代化大都市。经济总量、人均GDP、城市环境、摩天大楼、世界500强、家庭资产……无论从哪一方面来审视,深圳都因改革开放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光倒流40年,谁也难以想象深圳会有如今的发展,但未来深圳的路怎么走才是关键。曾今风头无两,如今百花齐放,深圳社会中总有一种危机感、紧迫感,担忧“被抛弃”。
“我来深圳已经10个月,我接触我们深圳,感觉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上已经在走下坡路、在落伍了。我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什么原因使深圳的思想观点被禁锢了。”2016年1月,时任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在深圳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上直言,深圳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辉煌的成就,今后深圳能不能真正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最根本的就是要大家解放思想,真正能找出未来发展的短板,来解决这些问题。
改革开放如何再出发,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但只要改革的精神特质在,希望就在,深圳的探索在继续。
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一个提问成为了深圳城市的热点公共议题:过去30年深圳立起了什么,靠的是什么?迎接特区成立30周年,深圳能做什么?未来30年深圳再干什么,靠什么实现?
正是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国务院正式批复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2015年4月,前海与蛇口28 .2平方公里构成的前海蛇口片区成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一部分,并正式挂牌。深圳未来再干什么?前海的让人一窥深圳的答案。
“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前海,致力于打造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深圳市“举全市之力”开发建设前海,亦希望借由前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探索,打造前海的品牌,牵引和带动全局改革。
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法治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管理改革……在前海发展的各领域和环节,都牵涉到改革的议题,顶层设计之外,亦有前海的探索实践。
据官方介绍,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挂牌成立3年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显著优化,形成了以七大板块为核心的改革创新“前海模式”。目前,累计推出358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首创或领先达133项,全国复制推广9项,全省复制推广62项,全市复制推广79项。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辐射带动功能持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显著增强,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在提升。
改革与开放 深圳走在最前沿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试验田,深圳的改革与开放相伴相随,相互促进。
深圳最初的发展得益于毗邻香港的优势,港商带着订单、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北上设厂,直接带动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逐步驶入快车道,而“一带一路”倡议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带来重要机遇。国家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对于深圳而言,扩大开放的方向非常明确。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构建起了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集群和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正是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深圳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了华为、腾讯、大疆、华大基因、比亚迪、TCL等大批代表性企业,有能力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和合作。
不单是珠宝、眼镜等相对传统的产业,在多个高新技术领域,深圳设计或生产制造的产品也在全球市场中占据相当的份额。比如,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大疆公司占据了全球约70%市场份额的信息广为人知。如今深圳的产业链条还在延伸到周边城市,创新资源也在外溢,深圳成为了珠三角地区外贸进出口的重要枢纽。
据海关统计,2017年深圳累计进出口额达2.8万亿元人民币,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10 .1%。其中,出口值1.65万亿元,占同期全国出口总值的10 .8%,继续位列内地大中城市首位,实现了25连冠。而2017年深圳外贸进出口的一大亮点就是贸易伙伴趋于多元,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2017年深圳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5422.8亿元,同比增长16.4%。
一如现在正在前海发生的事情,过往深圳能够率先吸引港资、外资企业的进入,一个重要原因正是深圳的改革为城市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改革构筑起的良好贸易投资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才发展环境等,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降低了企业的营商成本,不断有企业愿意进入、留在深圳发展。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预计将很快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将致力于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并打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扩大大湾区内部的互相开放和大湾区对世界的开放,是应有之义。改革开放40年,深圳依旧身处最前沿。
不同的行政体制、法律制度、关税区,在大湾区的建设中,粤港澳三地间的合作存在着不小的障碍等待进一步破解,这是新的课题,同样需要解放思想,通过改革寻求突破。如何让各种生产和生活要素进一步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如何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进一步连通,背后都牵涉到改革创新协调的议题。
以落马洲河套地区为例,深港双方正推动在落马洲河套地区打造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但在通关、人才流动、技术转移、科研设备进出口等方面的障碍,都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措施来寻求突破。
政府与市场 由深圳走出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深圳从小渔村开始,搭上了改革开放的高速列车,狂飙突进,气势如虹,有了今天的发展成就。据深圳统计局介绍,2017年初步核算的深圳全市生产总值22438.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 .8%,总量占全国、全省比重分别达到2.7%和25%。2017年深圳市GDP总量在内地大中城市中居第3位,亦正在赶超香港的经济总量。
在从无到有、做大蛋糕的过程中,不同的利益相关方都受益、都欢迎,改革容易推进。而如今经济体量巨大,重要的改革牵一发动全身,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也有多元的立场和意见,改革推进的难度大。但对外,有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态势,对内,原有的相对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土地资源紧张,环境资源约束增大,深圳必须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寻找发展新动能、新动力。
“用政府权力减法换取市场活力乘法。”201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改革的成果随后在全国范围内被借鉴、被复制推广,深圳再次为全国输出了重要的改革经验。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深圳正式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新登记商事主体超过231 .5万户。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大大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简化了登记程序,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和民间创业创富热情,也推动了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职能转变,政府部门更着重事中事后监管。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是政府“自我革命”的典型案例。今年1月,深圳出台《深圳市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部署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若干措施中改革的字眼频频出现,其中营造更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的部分尤为引人瞩目。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通过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将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上,在政府大部制改革上,都可以看到深圳的探索和努力,而这些探索,产生了全国的影响力,也让深圳改革的招牌继续闪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各地纷纷取经深圳
对于深圳近年来的改革锐气和改革成果,不同人的看法或许存在差异,但在产业发展上,深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绩,受到了广泛的赞赏,其发展经验得到了中央媒体的高度关注,各地也纷纷取经深圳,将深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作样本进行研究。
近年来,深圳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打造深圳质量、深圳标准,产业率先转型升级,结构不断优化,通过质量发展的优势对冲成本的劣势,为发展赢得了主动。今年4月份,就有海南、浙江、甘肃等多省的党政代表团先后到广东考察交流,而深圳则是考察的重要城市,深圳的高科技企业也是重要的考察对象。
近年来,深圳从质量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等方面发力,制定了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和5个专项行动计划,不断增创供给侧新优势。值得留意的是,深圳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并不限于产业,而是提出以创新驱动和简政放权为突破口,逐步健全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产业、投资、土地、财税、金融等制度供给和高质量的法制供给体系,让政府审批流程更优化,让市场准入更加开放公平,从而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增强深圳质量发展的优势。
更加清晰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把市场的交给市场,政府转变职能,优化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是深圳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发力方向。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过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深圳勇当时代弄潮儿,在解放思想上,在实践探索中,敢想敢闯敢试,成为时代的标杆。改革精神融入了这座城市的基因,只要改革的精神在,只要真抓实干,深圳的发展就永远充满生命力,就能在全国再领风骚。
更加清晰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把市场的交给市场,政府转变职能,优化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是深圳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发力方向。
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H/html/2018-05/04/content_249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