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首届中国自贸试验区智库峰会在与澳门一水之隔的珠海横琴举行。来自内地、香港、澳门等地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广东省自贸办、横琴各部门等150余人参会,围绕中国自贸试验区开放创新、琴澳融合与横琴产业发展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我国自贸试验区历经由点到线再扩展到面的发展,已形成了由南到北、自东向西的“1+3+7+1+6”自贸试验区发展新格局。六年来,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与“探路者”的作用。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中国更高水平开放对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自贸试验区亟需向制度型开放转变。
自贸试验区接下来要如何引领高水平开放?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所谓高水平开放,实际是强调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涉及规则、制度、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开放。
“制度型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阶段,而自贸试验区则是探索制度型开放的载体。”他认为,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应该实现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承担为产业功能集聚和开放型产业体系建设开展制度创新的重任。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在峰会上表示,实际上中央和地方已经在自贸试验区改革上做了很多工作,接下来需要考虑如何在先行先试上进一步开放的问题。“未来应该主要在贸易、金融、信息三个领域加大制度创新。”
而这其中,金融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最难的。“在自贸试验区,资本的跨境流动、境外金融账户的监管和人民币的兑换等都是全国性问题,金融领域的扩大开放需要逐步放开,自贸试验区应该在这个领域先行先试。”樊纲建议。
毛艳华则认为,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应该聚焦开放合作,尤其是要更多转向各种规则、规制的制度型开放。“自贸试验区要通过促进涉及高端要素流动的制度型开放,为新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为集聚高端要素提供更好平台,要服务卡脖子的技术领域创新,要集聚一批优秀人才和研究机构。”
据悉,中国自贸试验区智库峰会由广东省自贸办、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组委会、横琴新区管委会、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深圳报业集团指导,中国自贸区信息港主办,珠海传媒集团、珠海大横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协办。
原文链接:http://www.21jingji.com/2020/1-7/3NMDEzNzlfMTUyNTU3N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