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之二:政府职能转变

根据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0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本年度中国自贸试验区“政府职能转变”指标的平均得分为72.02。其中,前三批12个自贸试验区“政府职能转变”指标的平均得分为74.99,相比去年(73.40)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

 

从政府职能转变指数计算结果来看,前海、南沙、上海、横琴、成都分列第一至五位。与去年的排名相比,成都自贸片区进入了前五位,这与成都自贸片区设立以来不遗余力的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进行创新探索是符合的。在第三批+海南的8家自贸试验区中,成都、武汉、海南、襄阳、郑州分别进入前五位;其中海南上升幅度最大,这主要得益于海南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政策的叠加效应。另外,大连、西安、沈阳在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的排名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可见中部地区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的改革创新呈现出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态势。在第四批6家自贸试验区中,南京、苏州、济南、烟台、青岛位居前五位;其中江苏自贸试验区的南京、苏州片区位居第一、二位,这主要得益于江苏自贸试验区在强化政府服务意识、优化政务服务方面的不懈努力。

自贸试验区设立至今,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的改革创新一直走在前列,无论是创新案例数量还是复制推广成果均是令人瞩目的。当然,不可否认,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创新仍然存在“同质化严重”、“比拼数量”、“拉郎配”等问题。但是,全国自贸试验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探索一直未止步。2020年4月21日,广东南沙自贸片区正式公布全国首个突破性改革创新程序规定,该规定旨在为制度集成创新建立一个更加宽容的环境,是典型的通过政府行为激发创新活力的案例。

通过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府职能转变指数”的评估发现:一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及完善成为自贸试验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头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事中事后监管的基础。没有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作为支撑,变事前审批为事中事后监管将会出现更高的监管成本和监管风险。此次指数调研和案例收集的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自贸片区都开展了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的改革创新。上海自贸试验区印发了《2019年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广西南宁自贸片区积极推广“信用+智慧”电子诚信卡场景应用。与之前年度相比,重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

二是,围绕“税”的改革成为自贸试验区政府职能转变的另一个主攻方向。随着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深入发展,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税的问题是构建良好营商环境、提升企业和个人获得感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个共识已经逐渐转化为政府行为,本年度围绕“税”的改革创新成为自贸试验区政府职能转变的另一重点。这些改革创新可以归纳为两个方向:第一个是优化办税流程,提升企业和个人办税体验。例如四川成都自贸片区推行“非接触式”办税、国地税联合办税等模式。这些案例的特点是将之前诸如优化流程、一窗办理、无纸化、互联网+等先进经验推广到税务办理领域,切实提高办税效率,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第二个是利用大数据思路,深度挖掘税收数据的价值,基于“税”开展联合创新。例如,西安创建“税-银-企”合作机制,以“纳税信用评级贷款”破解自贸试验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三是,新技术与政务服务场景的更加紧密的结合。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政务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丰富。自贸试验区的政务app已经普遍推行,掌上政务基本上实现全覆盖。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随申办”app,个人用户已达1145万。当然,这个过程中的确存在“赶时髦”、“找噱头”的问题。但是,自贸试验区快速接受新技术,将其引入政务服务之中的意识是领先的。全国自贸试验区都在不断探索利用大数据思维开展联合惩戒,建立新型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的改革创新。另外,前海自贸片区推行前海的VR办税,济南自贸片区推行“区块链+政务”,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疫情防控平台等均是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