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新冠疫情後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重點強調的新時期戰略部署。自貿試驗區作為對外對內的重要制度開放平台,應率先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先行地”。
一、推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提出——政策脈絡
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時指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經濟界委員聯組會時強調: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需要持續擴大內需,推動有效投資,維護、健全國內產業鏈與供應鏈。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7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由上可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新格局將是我國近期的重要經濟發展政策。
二、推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背景——四重壓力
(一)中美貿易戰的持續加強。出口歐美市場受阻,美國不斷加強對我國企業的“軟制裁”,對相關產業鏈進行封鎖,凸顯我國企業對關鍵生產環節的對外依賴度仍高。
(二)周邊勞動密集型國家的市場分割。越南、印度、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欠發達國家通過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實現全球製造業的部分轉移集聚。我國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都有出走跡象。
(三)新冠疫情後我國經濟的“休養生息”。持續大半年的新冠疫情對國內大量的中小企業,特別是旅遊、零售、教育、交通等等消費型行業產生消極影響。因此,市民開工率不足導致收入下滑,從而減低消費支出,令國內市場需求疲軟。
(四)國內經營成本的不斷攀升。需求端本就疲軟,商業租金、勞動力等自身成本又不斷在上漲,企業和市民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三、以自貿試驗區為先行地,推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一)以自貿試驗區為平台,拓展消費新模式。在14億人口的內地市場消費力持續強勁的背景下,為他們提供大量的產品和服務,能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一方面是傳統的“衣食住行”升級版。如最近明星企業:農夫山泉,海天醬油,美的家電,都與我國龐大的傳統消費市場有關。另一方面,新冠疫情更加催生出網絡購物、網絡服務為代表的消費新模式。同時,輕奢時尚消費、定制式消費、資訊消費、智能消費等新興消費領域保持良好增長態勢。健康醫療、養老、文化娛樂,教育以及食品安全等領域消費的多元化供給旺盛,刺激全國市民的消費活力。下一步需要通過深入挖掘市民消費的新動能,做大做強本地市場的內需基礎。自貿試驗區通過解放投資和貿易“枷鎖”,剛好成為提供新型消費品的中轉站。
(二)以自貿試驗區為平台,拓展貿易便利化的覆蓋領域。目前自貿試驗區貿易便利化主要制度創新集中在貨物貿易上,隨着服務貿易比重的不斷增加和未來國際貿易發展的主要方向,中國的自貿試驗區應該借助“單一窗口”優化升級的機會,將貨物貿易便利化制度創新的覆蓋面拓展到服務貿易,在系統中逐步納入技術貿易、離岸貿易、服務外包、維修服務等,加快推進金融保險、文化旅遊、衛生醫療、教育培訓等高端服務領域的貿易便利化。分層次逐步放寬甚至取消對跨境支付、專業人才流動等形式的服務貿易限制。在時機成熟後逐步探索將服務貿易進出口退稅申報納入“單一窗口”管理。
(三)以自貿區(港)建設為抓手,爭取更高水平開放。進一步提升貿易投資的便利化程度,進一步探索15%的稅收優惠適用範圍,不斷優化自貿試驗區(自貿港)的營商環境,吸引更加多的國際投資和人才等要素集聚。繼續發揮“一帶一路”在全球產品和服務提供上的作用,重點加強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中歐班列”沿線地區和國家的經貿合作,做到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雙循環。自貿試驗區各地政府應“不忘初心”,堅持聚焦貿易投資自由便利方面的改革,形成更多的制度創新經驗、可複製可推廣,為我國高水平開放探索新經驗,為我國與世界進一步合作開通“綠道”。通過自貿港建設實現高水平開放,對外穩定外資外貿的基本盤子,對內滿足和引領區域市場甚至全國市場需求。
(註:本文感謝國家社科基金專項“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1+N’模式的制度創新及實現路徑研究”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青年教師培育項目“制度創新視角的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港-產-城”聯動機制研究”的資助)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