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十佳案例正式发布

在11月20日举办的第八届中山大学自贸区高端论坛上,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对外发布了“2020-2021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十佳案例”,并为获奖片区颁奖。

▲第八届中山大学自贸区高端论坛现场

   为了展现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成果,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组织专家团队,围绕“创新性”、“契合性”、“区域特色”和“完备性”四大原则,对2020-2021年度全国自贸试验区的优秀案例进行评选,最终遴选出“2020-2021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十佳案例”

 ■贸易便利化

案例一:进口散装葡萄酒保税加工新模式(烟台片区

案例简介:中国与智利、澳大利亚等世界葡萄酒主产区签署自贸协定以来,优惠的关税税率极大促进了我国自上述地区的葡萄酒进口量。烟台作为我国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基地以及最大的散装葡萄酒进口口岸,仅2019年就进口原产于智利、澳大利亚散酒共计6455万升,货值5.1亿元;同比增长8.5%和10.7%。但因葡萄酒包装规格对应的HS编码不同,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灌装成瓶装葡萄酒后,导致出区内销时不能享受原散装葡萄酒进口优惠协定零税率。烟台片区改变由区内企业进口保税散装 葡萄酒直接灌成瓶装后内销出区的传统模式,借助“委托加工”政策,创新性开展业务流程再造,将进口保税散装葡萄酒缴税办结海关手续后,以非保税委托加工料件形式在区内完成灌装。出区时,海关不再对瓶装葡萄酒征税,仅对区内企业的灌装加工费用征税。

案例二:海洋污染物运输绿色通道(大连片区)

案例简介:我国大部分生产企业和贸易商都按照第9类危险货物运输海洋污染物,并采用符合国际规范的危险货物专用包装,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装箱和运输。相较于普通货物,以危险货物方式运输海洋污染物,其仓储、装卸、海运、保险等费用须增加约 20%-50%,在当前国际集装箱运价高涨的背景下,大幅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削弱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针对这一情况,大连自贸片区联合大连海事局,针对口岸危险货物监管领域,创新推出“海洋污染物运输绿色通道”,为所有第9类海洋污染物进出口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节约了物流时间,降低了企业成本。其主要做法包括:1)创新海洋污染物的包装方式,建立绿色放行通道;2)创新管理机制,加大服务力度,简化工作流程。

■ 投资自由化

案例三:工业社区集成服务模式(宁波片区)

案例简介:一是采用网格化联企,破解中小企业服务覆盖的盲点问题,设立了15个工业社区,划分 128 个服务网格,招聘 112 名社工,联系服务 6000 余家工业企业和30万名产业工人,实现区内工业企业 社区化服务全覆盖。二是关注人的发展。从指定服务标准入手,提供企业的生产性服务和员工的生活性服务,通过提供针对职工子女看管、免费假日学校、社区活动中心等方式打造出“社区共同体”。三是组团支撑引入资源。由组织部门牵头,发改、经信等 25 个部门共同组成“锋领企服”联盟,下设小分队,下沉“工业社区”开展企业服务,让企业和员工“只进一家门,只找一个人”。四是推动企业数据集成应用。园区引进了创元科技自主开发的模具行业数字化改造系统,目前已有80%模具企业实施数字化车间改造,管理效率提升15%以上。

案例四:分阶段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福州片区)

案例简介:2021年2月4日,福州自贸片区推出《关于分阶段发放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实施意见(试行)》,采取分阶段发放施工许可证方式,加快办理建审手续,有效助推项目落地。建设单位确定施工总承包单位后,可根据施工进展顺序自主选择,分阶段申请办理施工许可证。经测算,分阶段核发施工许可证较一次性核发施工许可证可提前一个月启动施工,让项目资金利用率更高,建设速度更快。

 ■政府职能转变

案例五:“全城通办”政务服务新模式(西安片区)

案例简介: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片区(国际港务区功能区)为全面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借助物联网技术和邮政速递易、EMS 揽件等平台,在全国首创“全城通办”政务服务新模式,实现政务办理 7×24小时随时办和全程审批不见面。“全城通办”模式实施以来,已经实现绝大部分审批材料自助交件、自助取件,受到了办事群众一致好评。据统计,在涉及本级政务服务的348个(320 个行政审批事项,28个公共服务事项)事项中,除1项(户外广告)不支持网上预审外,其余347个全部支持速递易箱柜交件和取件。“全城通办”模式,将政务服务延伸至全市住宅小区,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便捷的政务服务。“全城通办”模式将政务服务由传统的5×8小时延伸至7×24小时,极大方便了群众办事。“全城通办”模式是“共享”思维引导的创新,利用中国邮政速递易箱柜,无需投入任何硬件设备和维护费用,却极大地便利了人民群众办事。

案例五:运用城市信息模型技术增强政务服务效能(大兴机场片区)

案例简介:河北自贸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创新采用“双平台”的搭建方式,分别在专网和政务外网上搭建两套相同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解决互联网数据与政务外网之间的信息更新问题,打通专网与政务外网之间的信息壁垒。城市信息模型基础数据库囊括5大项,分别是时空基础数据(包含11类中项和55个小项),资源调查与登记数据(包含9类中项和26个小项),规划管控数据(包含6类中项和17个小项),工程建设项目数据(包含4类中项和11个小项),公共专题数据(包含6类中项和7个小项)。“双平台”实现了实体城市与数字孪生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为科学合理的城市决策和管理提供支持,真正将城市建设与治理提升到“细胞级” 精细化水平。基于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建立与空间位置强相关领域(城市管理、招商引资、应急 管理、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城市体检等)的专业化应用,大大提升了政务服务效能。

■金融改革创新

案例七:一次性外债登记业务试点(上海临港新片区)

案例简介: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发布的《关于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展外债登记管理改革试点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办理一次性外债登记。试点企业只需在其自身额度内办理一次外债登记,无需逐笔办理签约、提款、变更、注销登记,在登记金额内自行在银行直接办理外债资金借、用、还,无需多次往返外汇局。试点企业可以在一次性外债登记额度内多次借用外债,循环使用外债资金,并能够向不同的境外主体借债。

案例八:打造高效便捷的跨境车险服务模式(云南自贸试验区)

案例简介:创新跨境车辆保险服务模式,通过开展入境车辆超短期交强险试点,允许境外机动车辆临时进入我国境内的,按照年保费的n/365计算收取保费(n为投保人的投保天数),出具小于7日的超短期限保单。同时,建立跨境车辆保险代查勘代定损合作机制、将车险承保流程嵌入通关流程、片区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保险综合服务点、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等举措,增强保险服务便利性,降低跨境运输企业和个人负担,有效提升跨境运输保险保障水平。

■法治化环境

案例九:境内外律所“多元复合式”联营(南京片区

案例简介:围绕打造“法律服务高地”目标,自贸试验区 南京片区成功引进首家境外律所,并创新实践境内外律所“多元复合式”联营新模式。由来自多个法域的境外律所在片区内先行设立联营体,再由联营体与境内律所开展联营,整合境内外优质法律资 源,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统一的市场环境。主要做法:一是入驻片区的涉多法域境外律所间的开放型多元联营,打破一一对应的排他性限制,有效整合具有同类专业优势的境外法律服务资源;二是境内律所与境外律所联营体间的开放型多元复合联营,避免“落地期”限制,优化资源配置、打破执业地域限制,打造“一站式”跨多法域法律服务机制。

案例十:审查逮捕社会危险性量化评估研究(南沙片区

案例简介:该机制通过对社会危险性评估方法的研究,借鉴域外审前风险评估模型研究,结合司法实践数据分析,确定各种影响社会危险性因素的重要性和占比,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量化模型和量化表格,将量化评估因素分为人身因素、犯罪因素和妨碍诉讼因素三类,细化评估项目,检察人员只需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险性、社会危害性、诉讼可控性等量化情况分类代入,通过特定算法,得出是否应予逮捕的基准判断,提高办案效率和精准度。同时,引入信息化手段,研发逮捕社会危险性量化计算小程序,实现快速便捷操作。

 

 

编辑:刘颖妮

审核:史欣向

审核发布:符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