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年1月25日
刊物期数|2022年第1期(总第12期)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 编译
本期《自贸区动态》已寄出,请订阅单位和读者注意查收。

内容简介
1 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动态
(1)制度创新进展
【政府职能转变】
1月4日,江北新区行政审批局印发一份包含入河排污口设置、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防洪评价的行政许可决定,在全国率先实现“四评合一”改革案例,继续领跑建设项目中介评价“多评合一”改革。此次“四评合一”改革实现了三个方面的突破。一是综合评价事项数量再扩大,从之前的“两评合一”增加到此次的“四评合一”,综合评价事项数量领先全国其他地区改革案例。二是采用“1+n模式”,即1份综合评价报告+n个专题评价报告,既突出结论、简化过程,又兼顾行业技术规范。三是从“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转变,综合评价融合程度更深入,不仅项目背景、基本情况、周边环境等内容在综合评价报告中共享共用,不同评价的影响预测方法实现衔接,污染防治措施与水土保持措施相互兼容,排污口设置兼顾环评、洪评和水土保持评价结论。
【贸易便利化】
1月21日,“跨境易货谷”揭牌仪式暨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跨境易货数字贸易平台上线活动举办,济南计划建设全国首个“跨境易货谷”。本次活动旨在积极推动发展新型易货贸易,大力推动跨境易货贸易试点,打造新型易货贸易生态体系。活动中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并为“跨境易货谷”与“易货贸易人才培养基地”揭牌。其中,济南片区管委会、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乐易控股(山东)集团有限公司签署跨境易货贸易发展合作协议;山东省供应链管理协会、济南大学标准化产业学院、山东云闪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署跨境易货贸易供应链科研项目合作协议;马来西亚海达矿业有限公司、印度尼西亚尹瑞拉有限公司、缘督经济技术合作(山东)有限公司、山东乐易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签署易货委托协议。
【投资自由化】
1月18日,湖北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注册资本20亿元,企业落户光谷。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湖北省属国资国企改革,由湖北文旅集团组建湖北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定位为全省外贸综合服务的主平台、大宗商品贸易的主渠道、商旅业态创新的主阵地、资源整合赋能的操盘手、区域开放发展的生力军,突出发展内外贸综合服务、大宗商品贸易、供应链服务、保税贸易、展会展销、智慧商圈、数字商务、荆楚优品营销、打造节会品牌等业务。力争到2025年,资产规模达100亿元,营业收入达300亿元以上。
【金融创新】
1月21日,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广州交易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推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要素交易市场,全面提高南沙区要素配置集聚辐射力,共同提升服务大湾区建设、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本次合作范围覆盖招投标、政府采购、自然资源交易、药品采购、产权交易等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并将在企业采购、股权交易、资产处置、文体旅资源招商、公有物业出租、农产品交易、跨境数据流通等要素交易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开展现货期货交易联动、建立“数据海关”等创新探索,为南沙区要素资源规范高效、自主有序流动提供专业化平台服务。
【法治改革】
1月14日,经辽宁省司法厅批准,大连市首家合作制公证机构——大连市法原公证处在大连自贸片区揭牌设立。在开展传统公证业务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型公证业务,拓展以金融综合法律服务为主的“核心业务”领域、以知识产权综合法律服务为主的“特色业务领域”和以民生保障家事综合法律服务为主的“基础业务”领域,为片区各企事业单位、商事主体、人民群众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公证法律服务。依托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法原公证处将搭建“零跑腿”“零接触”线上视频公证受理平台,实现365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和简单公证“即办即出”,切实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并能有效减少疫情防控形势下的人员聚集和接触。这是省司法厅、市司法局深化公证体制机制改革、深度服务自贸区建设发展的具体举措,也是片区加快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探索实践,对服务保障片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资料数据
1月20日,广东统计局发布2021年广东经济运行成绩单。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为124369.67亿元,同比增长8.0%,两年平均增长5.1%。2021年广东进出口总额首破8万亿元,达8.27万亿元,同比增长16.7%,规模稳居全国第一。2021年,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产量增势良好。其中,工业机器人同比增长56.5%,集成电路增长30.3%,新能源汽车增长155.6%。2021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2万亿元,同比增长9.9%,两年平均增长1.4%。2021年,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993元,同比名义增长9.7%,两年平均增长7.4%。2021年,广东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1万亿元,同比增长9.1%,两年平均增长5.6%。
(3)专家观点
《经济研究》2021年第11期刊登我院理事长李善民等的理论文章—《企业融资约束下的政府研发补贴机制设计》。文章基于机制设计经典分析框架,针对实践中常见的研发前补贴和研发后成本分担两种补贴方式,分别刻画两种补贴方式对应的最优机制,并比较它们产生的社会效益差异。研究发现:融资约束高时,研发前补贴机制可节省企业融资成本实现更高补贴效益;融资约束低时,研发后成本分担机制可节省政府信息成本实现更高补贴效益。混合补贴机制具有效益增益效果。“揭榜挂帅”式竞争性补贴申报机制可实现精准筛选补贴对象、精确设定补贴额度的效果。技术研发成功率较低且技术研发溢出效应较高时,内生决定补贴企业数量的机制更优。论文的政策含义有(1)政府应遵循“优胜劣汰”与“雪中送炭”的基本原则安排研发补贴资金。科学评估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价值与研发成功概率,并充分利用市场化竞争机制引导企业诚实申报需要的补贴。(2)发挥研发前补贴与研发后成本分担在融资成本和信息成本节约方面的各自优势,采用恰当的补贴机制提升补贴社会效益。(3)逐步完善政企信息沟通机制,降低研发补贴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扭曲,提高财政研发补贴资金的配置效率和补贴社会效益。
2 国外自由贸易区(港)动态
【园区动态】
自韩国于2003年开始运营自由经济区以来,韩国9个自由经济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超过200亿美元。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The Ministry of Trade, Industry and Energy,MOTIE)的数据显示,2021年9个自由经济区吸引了价值13.1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长了42%。这是继过去两年的连续下滑后的首次反弹:2018年为16.9亿美元,2019年下降到10.2亿美元,2020年为9.1亿美元。在韩国的9个自由经济区中,仁川自由经济区和釜山镇海自由经济区仍然在吸引外商投资中占主要地位。不过,这两个自由经济区吸引投资的占比已从以前最高的90%降至76%,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表示,这是由于其他自由经济区近年来吸引的外资也有了显著的增长。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包括制药和金属在内的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9.2%,达到5.2亿美元;而物流和研发等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64.7%,达到7.8亿美元。从投资来源来看,来自欧盟的投资占比最高,占2021年外商投资总额的40.8%,其中仁川自由经济区为欧盟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其次是中国,投资额为4.1亿美元,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31.6%。再次是北美,投资额为1.4亿美元,占10.6%。在9个自由贸易区中,釜山镇海自由贸易区吸收了来自中国的大部分投资。(资料来源:金边日报,由本刊翻译整理)
【备注】
微信推送为《自贸区动态》的部分内容。
欢迎广大读者订阅完整刊物内容。

自2021年度起,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正式发布《自贸区动态》,对全国自贸试验区(港)和国外自贸区(港)最新动态进行全方位跟踪和研究。
《自贸区动态》每月推出一期,是基于我院自建的全国领先的专业数据库——“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数据库”而形成的系列成果,是继《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蓝皮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论坛之后的又一品牌成果。
编辑:刘颖妮
审核:史欣向
审核发布:符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