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成都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五周年,五年耕耘,成都为高质量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深入落实“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递上了一份满意答卷,立足于新发展阶段,成都正奋力开启新一轮征程。
多维高分“成绩单”
成都自贸试验区推动了成都由“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加速转变,构建形成内陆开放新高地,在这期间,成都高效服务新发展格局,形成了多维度的经验之谈。
表现在制度创新方面,《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赋予成都自贸试验区的155项改革试验任务,已实施154项,实施率达到99%,结合成都实际,在全市范围内完成复制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212项,探索形成430余个改革实践案例,其中13项制度创新成果被国家层面采纳,面向全国复制推广,51项制度创新成果推广到全省。
在便利化建设方面,自挂牌成立以来,成都自贸试验区大力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广应用“提前申报”“两步申报”便利通关机制,扩大“两段准入”信息化监管应用范围,实现口岸平台功能向国际贸易全链条拓展覆盖。探索综合保税区设备零配件便捷监管、包装材料循环便捷进出综保区监管等创新举措全面提升通关效率,降低企业通关成本,将进口、出口通关时间较挂牌分别压缩63.24%、86.49%。
在服务贸易方面,五年来,成都挂牌成立有国际标准化人才(成都)培训基地,率先在全国获批“境内外保税维修试点”,推动航空维修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以成都自贸试验区建设中国(成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核心,有效提升自贸试验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效能。近期,由商务部等7部门联合公告2022年第9号专业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名单,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四川语言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3家成都单位入选国家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
在法制建设上,成都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四川自贸试验区法院、四川自贸试验区检察院,是全国首家以省域自由贸易试验区全域冠名的法院与检察院。落地建设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推动的现代法务集聚区—天府中央法务区,以法治护航推动自贸区高质量发展。期间,最高人民法院第五巡回法庭成都审判点、成都知识产权法庭、成都国际商事法庭获批设立,金融、破产、互联网、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法庭等专业法庭相继入驻。
在协同合作方面,五年来,成都积极参与川渝自贸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首创中欧班列跨省域共商共建共享合作机制,推动首发中欧班列(成渝);与川内市州协同联动共建全川“亚蓉欧”产业基地,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省内货源占比超75%。由成都、重庆海关联动推进“关银一KEY通”川渝一体化模式,在全国首次实现了“电子口岸卡”业务跨关区通办。
奋力开启新征程
一组最新数据显示,自2017年4月挂牌以来至2022年3月底,成都自贸试验区累计新登记企业18.86万余户,累计新增注册资本18231.14亿元,其中累计新登记外资企业1685户,累计新增外资企业注册资本1787.29亿元,在全市占比分别为24.4%、43.8%,以不足全市千分之七的面积贡献全市四分之一的外商投资企业、近二分之一的外资企业注册资本。
成都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极核”、成都都市圈的“主干”,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与自贸试验区建设相辅相成,在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下,成都开放之路正越走越宽,越拓越广。
成都市自贸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自贸试验区将全面对接CPTPP等国际经贸规则,聚焦数字贸易、生物医药、航空全产业链等区域主导产业发展诉求,持续开展首创性、差别化改革探索,提炼打造“升级版”创新成果,力争形成一批在全省、全国复制推广的经验案例,继续在制度创新上保持前列。
同时,成都自贸试验区还将高质量引领开放型经济发展,抢抓RCEP落地生效机遇,发挥自贸政策创新优势,大力招引一批强链稳链补链目标企业,做强国际供应链能力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一市两场”和国际陆港促进双循环的综合运输能力,全力打造临空临港和适欧适东盟的产业集群。